3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打仗时司令和政委、参谋长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

知乎用户
615个点赞 👍

首先,参谋长没有最后决策权;

苏军条例,参谋长可以向司令提出三次不同意见,如果均遭否决,就只能无条件执行司令命令;

解放军无此规定,但参谋长只有建议权,没有作战决策权;大家可以看看有关纪录片,参谋长开会布置作战任务,第一句话肯定是“首长决心........”;

教员在解放后几次跟总参谋长起争执,都是源于他认为总参谋长,包括代理总参谋长越权------其中玩儿的最厉害的是粟裕,居然提出要亲自掌握六个军的战略总预备队,公然向苏方索要总参谋部组织条例并询问苏军总参谋部权限,连苏联人都感到尴尬了,这一下,不但彭总急了,教员也急了,随即就展开了对他的大批判

这实际上就是关于总参谋长权力职责范围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粟裕更倾向于苏军的总参谋长形式(众所周知,粟裕这个人,是纯军事干部,没有什么个人野心的),而教员和彭总则更倾向于总参谋长类似于普通参谋长的职权范围;

其次,共军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都有过短暂的“政委最终决策权”,但很不成功,甚至造成惨剧;最终修改为,关于作战任务,军事主官有最后决策权;

第三,除了作战任务,日常工作,尤其是人事,政委有最后决策权(政委还有王牌在手:召开党委会,因为政委一般兼任党委书记,极少情况由军事主官担任党委书记的);

注意,《亮剑》里面,李云龙提出“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其实是不正确的,军事主官只是拥有作战最后决定权,政治主官同样可以管理军事问题----电影《大决战》里多次提到;但反过来,军事建设方面军事主管有很大发言权。但纯生活方面,政治主官拥有高度权威。

第四,解放战争时期,往往是司令员兼任政治委员(四大野战军中的三个均是如此),就是为了防止军政主官意见不一贻误战机。

-----------------

攻锦之前,101发电报那次,是个极特别的例外:

首先,101用的是“林罗刘”名义给中央发电报,平常无所谓(大多数情况,是参谋长和101商量之后,直接用三人名义发出电报----参见《雪白血红》),但真要较真起来,这是严重程序错误;

第二,101电报,事实上是公然挑战中央决定,有抗命不遵嫌疑。

这不是大军未动之前发出的请示电报,而是大军行动,锦州外围战已经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突然来这么一个电报,这是公然在动摇最高层的作战决心。

101此举,确实不妥----不过这也是他的老习惯了。

在这种紧急情况之下,罗副政委兼罗政委兼罗副书记提出了不同意见,直接要求101收回这份电报。

潜台词就是:

如果你仍不收回,我就发电报给中央,声明我和参谋长没有参与这份电报,这份电报不代表我们的意见。

甚至我会发电报给东北局,召开常委会议,少数服从多数,否决你的意见。

这就是政治正确

关键时刻,政委的“政治监督”作用得到了体现。

101被迫让步,修改作战部署。

整个过程,参谋长都没有发言,他层次不够,说话不管用。

后来教员很看重老罗在这次事件当中的作用,在悼念老罗的诗句当中,直接说了“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编辑于 2023-07-27 21:24・IP 属地河北
王武帝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