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和男朋友感情特别淡,不像正常情侣该怎么办?

匿名用户
15个点赞 👍

你们这样的形式,还挺普遍的。

就是假性亲密关系,看你的描述,你和你男朋友都属于回避型的人。

两个“回避型”谈起恋爱,往往就会是这种“不咸不淡”的样子。

假性亲密关系,指的是很多人在情感里的联结处于很浅层的状态,然后又处于不作为的状态。

心理学上将这种表面上亲密,实际上却保持距离的关系称为“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一书指出,“假性亲密关系”是双方经过心理博弈后共同创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以保护自己不受亲密关系中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安全距离。

在假性亲密关系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缺乏暴露与分享。

在双方的眼中,暴露和分享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

认为这是公开抛出矛盾,是对亲密关系的最大否定。这段关系里容不下个人的内心愿望,个人的期待。

而亲密关系的本质是情感联结。

在真正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和对方分享我们的感受、想法,以及所作所为,我们还可以卸下彼此的心防,袒露自己的脆弱,并且能接纳对方的脆弱。

假若彼此是所谓最亲近亲密的人,但却无法做真实的自己,那么能体验到的也只有无尽的孤独和煎熬。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亲密关系呢?

1、经历过情感伤害

很多人在最开始时,其实都是带着一颗真诚热忱的心进入亲密关系,但有的时候,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还受到了依恋伤害。

而这样的依恋伤害则影响到了你下一段的亲密关系,爱变得危险。

在亲密关系中受的伤,会让人惧怕再次进入亲密关系,也学着去防御自己,害怕自己的真心再次被伤害。

于是,给自己裹上厚厚的保护层,只想维持着表面的亲密,不愿再投入情感和关怀,避免心灵的交融。

2、早期的依恋模式的影响

早期的依恋模式,在我们成年后构建的亲密关系中发挥者至关重要的影响。

假性亲密关系,大都是双方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以回避彼此内心的焦虑、不安与不信任的感觉,他们在潜意识里非常恐惧被对方抛弃;

而在成年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焦虑和回避,往往跟其在幼年时期与养育者的依恋模式有关。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说,早期的经验中体验过被养育者抛弃或是可能被抛弃的风险,都容易让人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感到焦虑或回避。

不好的早期依恋体验,让我们的内心始终存在着对被抛弃的恐惧和伤痛感;所以,对亲密关系缺乏信任感,感到不够安全,无法坦诚地敞开自己的内心。

而我们内心一些亟待表达的情感,例如伤心、难过、脆弱和无助的感受,则被用愤怒、指责或者冷漠来掩饰,带着这样的情绪在亲密关系中互动,自然会让双方都小心翼翼地相处着,片面肤浅地理解着彼此的言行,避免揭开问题,不去踩可能会爆发冲突的雷区。

3、学习和重复父母的亲密关系

关于什么是爱,如何爱,我们最初都是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和感受的。

有些父母的关系就是假性亲密关系。

在幼小的孩子眼中,ta的父母之间没有任何亲密感,很少有爱意的互动,甚至抨击、贬低任何温情脉脉的表达。

新闻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对结婚30多年坚持AA制的夫妻。在这对老夫妇的家中,所有物品的所有权,都进行了严格划分,就连鸡蛋,都要各自做好标记,做饭轮流做,睡觉也是分开的,两人的生活过得泾渭分明。

这样的家庭显然是僵化的,既缺乏温情,也无法给彼此提供支持。

而在类似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习得了僵化的表达,从小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密感,不懂得在关系中如何表露自己的情感,缺乏激情的展现。

这样的爱情也成为了爱情三角理论中提出的“空洞之爱”,只有纯粹的责任感,缺乏激情和亲密。

假性亲密关系中,即使是相拥而眠,却还是同床异梦,感觉孤立无援。

如何避免让自己陷入假性亲密关系中呢?

在《关系之舞:既亲密又独立的相处艺术中》,哈里特博士是这样定义一段“健康、亲密”的关系:

“亲近”要求我们开诚布公地谈重要的事情;对重要的情感问题持有清晰的立场;明确我们在关系中可以接受和承受的底线。
“独立”意味着我们从心底接受差异,接纳对方的思想、情感以及信仰,而没有必要去改变、劝说或者限制对方。

真爱难寻,但假性亲密关系也绝对不会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破除假性亲密关系,我们要学会坦诚、真实地表露自己,接纳不完美但也真实得彼此,共同构建美好的亲密关系。


我是 @卢悦 从业17年,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央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特约心理情感专家,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亲密关系的重建

有情感问题问我,有问必答。(咨询+助理VX:xinzhizhuxinli)




发布于 2023-06-30 16:34・IP 属地北京
卢悦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