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前同事发信息问你近况如何,一般有这几种可能性:
1、对方是你的好朋友,他想要了解一下你的近况,看是否能帮上你的忙;
2、同事只是出于八卦的心理,了解完你的近况之后就会告知公司里的同事;
3、同事其实自己也想离职,想看看你有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或公司,未来可以作为他跳槽的目标或底气。
如果你并不急着找工作,或者只想敷衍一下同事,可以这么回答:
“我最近只想在家休息一段时间,找工作的时候以后再说。”
“我找到工作了,不过条件一般般,反正先做着再说,等找到好的工作我再换吧。”
假如你不想这种寒暄变成无效沟通,那就要想办法在同事提问的时候跟同事交换信息,了解同事目前的工作状况和未来的计划。很多对话沟通之所以变成了无效的社交,是因为谈话的人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谈话者只是思考如何应付对方发来的消息,并希望尽快结束话题,从而让谈话变成了相互寒暄——相互试探——结束尬聊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不妨看一下这样一个情景:同事A跟同事B曾经在同一间公司共事,在同事A离职半年后,同事A主动在微信上找同事B聊天。他们的聊天记录如下:
同事A:嗨,好久没联系了,最近工作怎么样了?
同事B:还是老样子,在原来的公司工作。你呢?
同事A:我刚换工作不久,想看看你有没有跳槽到其他公司而已
同事B:噢噢,暂时没啥想法
同事A:好,那到时候有空可以约饭哈
同事B:嗯嗯
这段对话就是典型的相互寒暄——相互试探——结束尬聊的一个过程,当同事B被问到近况时,他只是潦草地一笔带过,并且只用了一个“你呢”作为简单的反问,最后用一句“没啥想法”以尽快结束聊天。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同事A,你在接下来的谈话里还愿意主动分享更多关于你的工作经历么?
想让一段普通的寒暄变成有效的沟通,必须让自己的信息变得有价值,再慢慢引导对方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等,推动对话达成一种有效的社交沟通模式。以刚才的对话为例:
同事A:“嗨,好久没联系了,最近工作怎么样了?”
如果还是在原来的公司工作,可以跟同事A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以同事A离开的时间作为节点,分享一下ta离开前后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哪些优缺点等。例如:
“嗨,自从你离职后确实有一段时间没联系了。我还是在原来的公司工作呢,现在公司还是跟你离开的时候差不多,但由于人员流动比较大,晋升的机会倒是多了些,只不过公司发展还是在走下坡路,但目前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你呢,有找到新工作了吗?”
同事A回复:“我刚换工作不久呢,现在我在xxx公司工作”
在你将公司概况和变化告知给同事A以后,你就已经向A传递出信息共享、增强彼此信任感的信号了,你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向同事A询问ta的工作信息,例如现在的待遇是比之前的公司好还是差,中间面试过哪些公司,有没有哪些公司是值得去面试的/需要避雷的。既然对方是主动找你聊天的,就表明对方是愿意跟你交换信息的,那么寻求相对应的信息回报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他人的间接经验也是极具参考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