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轻人顶着30度高温排队花580元买LV帆布袋,南方都市报评价上海人的行为是:又蠢又穷又虚荣!对此笔者的看法是现在的媒体越来越没有文化,满满的都是农民思维。农民思维的特点就是:鼠目寸光、心胸狭隘、思维僵化且陈旧、固执己见、羡慕嫉妒恨的心理缺陷、缺乏学习及思考能力,认知能力低下等等。中国大多数人都不理解品牌的价值,因为大多还停留在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上,始终无法理解艺术和文化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就体现在品牌文化上,logo代表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当然值得去追求。顶着30几度的高温排队购买表明了上海人对于国际品牌的喜爱程度,这种行为居然被南方都市报痛批,满篇报道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嫉妒恨”的恶语相向,就差直接喊出为什么不去追捧国产品牌?
南方都市报笔者并不了解,感觉好像是颇有影响力的官媒,为什么现在的官媒越来越没有文化?中国有三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小农意识和农民思维的特征,但是改革开放都四十年了,不应该经济越发展文化程度反而越低。能够在高温天气下排队购买就不是单纯的虚荣心,而是对美的追求。买一个帆布包花580元是挺贵的,但有国际品牌LV的加持就一点也不贵了,反而成为性价比非常高的商品。 不能仅仅用生产成本加物流再加合理利润去衡量国际品牌的产品定价,因为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农民思维,农民思维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品牌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商品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创造性的设计,人类对于文化艺术的创造力是无价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国际品牌,因为中国人虽然进入了工业文明(四十几年),但毕竟3000年农耕文明的记忆过于深刻且顽固,因此文化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严重滞后了,没有文化就没有品牌。
南方都市报的痛批不仅显示出典型的农民思维,而且侵犯了人权。专制体制下的奴才们永远也学不会尊重别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人权。每个公民都有权利选择购买合法商品,无论价格高低那都是市场经济的选择,根本无需大惊小怪地像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那样对别人无理谩骂。上海年轻人是见过世面的一群人,怎么在南方都市报那里就变得又蠢又穷又虚荣?能够买得起580元的帆布袋的人绝对不是穷人,在小城市580元是真正穷人几乎一个月的生活费。花580元就能买到心仪的国际品牌怎么就变成了虚荣?虚荣心是人皆有之的心理特征,为什么在南方都市报那里就变成了与愚蠢和贫穷挂钩的负面评价?国际品牌是身份的象征,是从贵族精神自上而下传递的审美标准,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去追求呢?
2023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国内的消费一直十分低迷,无论如何刺激就是不花钱。在出口下滑和基建投资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的消费提不起来,经济发展的压力会变得很大,今年如何让大众消费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所以当有人看到最近上海街头LV限时书店推出一项营销活动,只要大家购买价值580元的书籍,就可以获得一个LV帆布袋,这个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甚至许多人不怕火辣的天气在街道上排起了长队,这就让那些人心里不平衡地掩饰不住的开始破口大骂了。在这家媒体看来,那些追捧奢侈品的消费者十分不明智,一个帆布袋好几百太不划算了。但是这家媒体忘记了消费是分层次的,所以农民思维最突出的就是狭隘和僵化,在农民眼里只有成本加合理利润才是划算的商品,但农民永远也无法理解品牌的价值,因为美对于农民而言毫无价值。
为什么国产品牌就没有这样的号召力?这才是媒体应该去思考和发难的理由,而不是越权去指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南方都市报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现在还以为官媒具备调节市场需求的功能,你骂几句消费者就会停止消费国际品牌,都转向消费国产品牌,就能为2023年低迷的消费市场指明方向?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由竞争,国产品牌竞争不过国际品牌,靠打爱国牌道德绑架和农民思维的无理谩骂是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国产品牌真正摆脱了农民思维,升级到品牌管理者思维的高度,才有可能从国际品牌的手中夺回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历史沉淀文化,艺术创造美,品牌价值是文化和艺术之美的完美融合,而文化艺术之美才是人类最高的追求。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一个帆布袋,而是对于国际品牌文化的喜爱,这是农民思维的南方都市报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中国农民几千年以来一直像一株植物那样生长在泥土里,没有见过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