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5K字,读完需要1秒钟
护眼灯不是技术词,不是学术词,更不是某种灯的专享词,而是营销词。
在权威文件中也仅用了「宣称」护眼,宣称这个词你细品。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灯说:世上本没有护眼灯,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护眼灯。
保护孩子的视力,和灯光密不可分,但似乎又无关紧要
密不可分
良好的灯光确实能减小眼睛的负荷,但减小不等于保护。
原来用鞭子抽你,你觉得很疼,叫伤害。
现在改巴掌抽,没那么疼了,所以叫保护?
无关紧要
光环境是综合体,不是指某一盏灯,好灯是用着更爽,但没到无所不能的地步,没必要去神话。
小贴:本回答中的护眼灯是为了大家读者顺口,此护眼非彼护眼
✅一句话回答
只要:灯光均匀、柔和(不刺眼)、影子小、亮度适中,眼睛更能适应,搭配合格的灯就是护眼的光,好灯只是加分项,不是必然项。
结合2020版本新国标,挑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聊聊:
✅频闪
抬头小结:一切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农药有毒,咋没见瓜果蔬菜上的农残毒到人呢,不是农药毒性不猛,而是剂量不够,灯的频闪也一个逻辑。
-1:什么是频闪?
答:灯光频闪的专业术语叫“光输出波动”, 大白话是人造光源光输出并不连续。
从用电灯的那一天起,灯的频闪都一直存在,后来荧光灯的电子整流器、LED的驱动电源,把频闪频率提高、波动深度降低,达到人眼几乎无法感知的范围。
目前LED灯电源驱动的几种方式:
- AC-RC-严重频闪
- AC-DC(恒流)-几乎是豁免级频闪
- AC-DC(PWM)-据情况而定
-2:频闪有哪些危害?
答:对人眼视觉来说,不光是灯光,任何视野范围内,由发光体或反射体产生的亮度或颜色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变化,都可看成闪烁或频闪。
公开可查的代表性现象:
- 1.诱导光敏性癫病病人发作(15-25Hz最为严重)
- 2.引发或加重偏头痛病情 (<75Hz以下)
- 3.增加自闭症人的重复行为(~60Hz);
- 4.(>100Hz)对运动的物理判断能力下降
- 5.增加视觉疲劳(~100Hz)
-3:有频闪就一定有危害吗?
答:一切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
评估灯具是否存在频闪危害,需要定性、定量的测试,IEEE对灯光频闪做了定性。
- 波动深度,数值是0-100%,数值越大说明频闪越严重
- 频闪指数(输出波形的稳定程度)数值是0-1之间,数值越大,光输出越不稳定,频闪越严重
- 闪烁频率,越快越不易被察觉
综合起来就是“量”,文字太抽象就看图吧,我把台灯装AC-RC(会频闪)的灯泡,然后用频闪仪器测试。

结果是这样的,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几个数字吗,对比下吧

很显然,这个灯是有严重频闪,评分结果当然是有风险

正好,手边有个“无频闪”的灯泡,这个数据就好多了

评级结果当然是无风险

另一种是高频豁免,国标中明确规定,闪烁大于3125Hz不做限制要求,大白话就是只要闪得够快、够规律就几乎察觉不到,危害也可以忽略,就是你经常看到的豁免级频闪。

再测下我头顶的吸顶灯,闪烁频率8051HZ,比国标高出2倍多,这就是高频豁免。

评级当然是无危害

-4:手机测频闪靠谱吗?
答:不靠谱
测试的距离不同、周围光照亮度不同、对焦点不同、手机性能不同,观测到的频闪状态都不同。
还是用原来有频闪的那个灯泡,在人像模式下把频闪过滤得干干净净

在照片模式下频闪非常严重

在视频、慢动作等等模式下,频闪情况都不相同,有些高频豁免的灯下,用手机同样能照出细波纹。
-5:频闪不是灯的专属
不光是灯有频闪,电子显示屏同样会频闪,为啥说到灯有频闪你就吓得不行,电脑、手机、电视频闪你压根不关心呢?
-因为,制造的恐慌不够。
一方面:显示屏本身有频闪,比如我的笔记本电脑,属于风险级别。

另一方面:视频输出图像大多在15-60幅/秒,在刷剧时,画面的变化属于可视频闪(低频闪烁),而长时间盯着视频,也会带来眼睛疲劳。
肿么办?
- 看一定时间让眼睛休息
- 保持相对距离
- 适当降低显示屏的亮度
- 开灯看电视能大幅度降低画面闪烁对人眼的刺激(本质上降低了视频闪烁进入人眼的比值)
这才是护眼大法。
-6:要怎么才能判定灯的频闪是否合格?
答:1.频闪仪,2.检测报告,没有频闪仪,看检测报告同样靠谱。
为什么?
1.正规厂家不敢造假,逮住罚到肉疼,品牌名声还扫地。
2.没有必要造假,达到豁免级频闪的门槛太低了,如果用比较经济的方案,成本不到一两块钱,谁会为一两块钱,去冒砸招牌、连窝端的风险,值得吗?
不管是筒灯、射灯、吸顶灯灯还是台灯,我测了不下500个,正规厂家出来的几乎标配豁免级频闪,因为成本太低了,没哪个品牌会蠢到为省这点成本放弃这么大的卖点(地摊货除外)
✅蓝光
抬头小结:一切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
护眼灯都宣传说接近阳光,那么问题来了,阳光中有蓝光吗?
-当然有,而且比灯光强得多。
你怕了吗?
- 并没有,反而热衷晒太阳,如果蓝光真有那么可怕,出门还不裹得跟木乃伊一样。
为啥说到灯有蓝光,你就怕了呢?
- 因为制造的恐慌够大。
下面这张表,大家可能都看烦了,明确标注了风险等级和对应的辐射时长,辐射时长是固定的,变量就是辐射量。

不论从光谱上看,还是实验结果都表明:
1)不管是白炽光源、荧光灯、还是常规的LED灯,蓝光的比率和色温有正向关系,既色温越高,蓝光比率也就越高。

那么,降低色温就是控制蓝光危害的有效方式之一。
所以,在作业台灯中有明确规定,固定色温的台灯不建议超过4000K,超过4000k的可调光灯具,建议在夜间将色温调到4000k以下,高于4000K的建议不在夜间使用。

再者,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也对色温做出了明确规定,卧室内的相关色温应低于3300k。

目的也很明确,通过降低色温来降低蓝光,不是怕蓝光伤到你,而是夜间蓝光过高,会打乱你的生物钟。
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全光谱LED也能走进寻常家,让色温对蓝光比率变得不那么敏感,又是一个大大的加分项。

2)除了和色温相关,亮度同样关乎蓝光含量,同等情况下,亮度越高,蓝光辐射当然也就越多。
-1:照度,灯光照到的地方单位面积的“亮度”,比如灯照在桌面上。
所以,在作业台灯中有明确规定,台灯下水平照度最高不超过2500lx。

-2:亮度,发光面本身的发光强度
比如,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你看到的那个亮度。
在吸顶灯上同样实用,我们看到吸顶灯的发光面,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出光亮小,蓝光危害就也就越小。
另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更少的蓝光进入人眼,也是防蓝光的手段之一,但灯光的“亮度”是守恒的,较优的方式就是:降低发光面单位面积的亮度。
常用的两种方式:
-1:要么加大发光面
-2:要么增加扩散性
3)蓝光辐射还和光源大小有关,刷新认知了吧
在成像系统中,成像平面(对眼睛来说是视网膜)上的局部照度与光源的亮度成正比例,由于蓝光危害作用在视网膜上,因此其影响不仅取决于到达眼睛的辐射量,还与产生这种光的光源尺寸相关。
相同的辐射量,大的光源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区域较大,所以在视网膜上产生的辐照度低于小的光源。
基于上,在实际“护眼”应用中,我常说,吸顶灯等发光面大的泛光源能吊打无主灯的点状光源。
要护眼就用“大光源”,居家里较优的方式就是主灯(吸顶灯等)或者漫反射光源(暗藏灯带等等)
小结:
-1:蓝光没那么可怕,没必要谈蓝色变
-2:达到RG0一点也不难,只要把色温控制在4000k,照度控制在2500lx以下的均匀光照,几乎都能达到RG0,
-3:加分项:
- 用光谱更全、更平滑缓和的光源
- 更大的光源面积,更好扩散效果的灯具
- 适当降低灯具可视发光面的"亮度"
✅显示指数
之前,写过很多关于显色指数的文章,简单归结几句:
-1:CRI80够用,CRI90很不错了,CRI95很牛璞了。
-2:CRI80和90肉眼能分辨,CRI95和98那怕是专业是色彩工作者也很难辨别,也需要借助仪器。
-3:CRI90已经烂大街了,不再是卖高价的理由,紫光LED价格还是很高。
-4:在乎显色指数,看Ra没用,要看R1-R15,让商家出示光品质检测报告,这才靠谱。
-6:色彩饱和度、颜色逼真度、色容差、CQS这些参数同样很重要,Ra只是唬人的。

✅亮度
1)灯是越亮越好吗?
答:当然不是,灯的基础功能是照明,亮度当然也要有度,吃饭能长身体,难道饭是吃得越多越好吗?
在视觉作业灯具中,国标明确规定,灯下水平台面的照度不能超过2500lx,AA照度台灯不低于500lx。
据我的用灯经验,作业灯具的台面照度在500~1500lx比较舒适,另外要和周围的环境光保持较小的对比,
说人话:
不能只开台灯让做面亮,还有让周围一起亮,桌面不能比周围亮太多。
在实际情况中,单一的灯具难把全屋照到300/500lx以上,所以有了这张大家看烦了的图

在实际用灯中,家里的照度几乎会远超这个数,也无可厚非,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了,房子要买大户型的,汽车要买加长的,就连喝奶茶也要超大杯的,灯光当然也要更亮点的。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蓝光问题吗,如果一味追求亮,灯光扩散性始终是有限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想达到非常理想的防蓝光(或防眩)效果,就要把灯做得更更更大,装太花上看起来不臃肿吗?
之所以提倡混合照明,不仅能发挥不同灯的长处,也相互弥补不足,还能有更好的灯光美观性。
最近特火的教室级别照明,到底是个啥?
答:啥也不是,就是猛增亮度,和运动员比赛嗑药一样一样滴。

900*600的吸顶灯8200lm,就这个头,就这光通量,不管你用什么导光板,在最高亮度下,很难达到非常舒适的直视光(相比之下)。
就是因为“够亮”才敢称教室级照明,因为教室对光照的要求是300lx,而居家环境更为复杂,不使劲“嗑药”就容易被打脸。

但,你可别忘了,教室里有好多灯,灯多意味着影子淡,你家里也这样装吗?

虽然吸顶灯的光还算柔和,均匀度也够,单一的光源影子会比较重。
这是在一盏吸顶灯下拍的,看影子和均匀度就行了。

侧面再加一盏灯,影子明显减小,实际感受下的舒适度也明显提升

所以,更建议混合照明,就是咱常说的多光源组合,不管是在节能、灯光舒适度、影子控制、效果美观性,多光源几乎都能吊打单一超亮吸顶灯。
这是我的工作间,灯光酱紫,灰常好用

台面照度不够也没关系,一盏台灯轻松搞定,全柔光,几乎0眩光,简直不要太爽。

再者,
“教室级”照度会不会影响其他人就不好说了,娃写作业要很亮,妈想看剧不需要那么亮,除了妥协怎么弄?
如果娃想随时随地家涂鸦、看绘本、小人书、玩黑板,高亮度的吸顶灯是不错的选择,但也不太行。
为啥?
300lx的照度也满足不了精细作业,还记得国标的最低要求吗,黑板、美术室都是500打表。

要把全屋亮度干到500、800、1000,什么概念,到底是家还是商场?
所以,混合照明才是刚需,教室级的光照是加分项,不是必然项,用单一的吸顶灯,甚至可以说是以柔和发光为代价换来的加分项。
你心心念念的教室级别照明,真的很牛13吗?
多晒太阳、多运动、电视/电脑/手机调成暖屏、少暴力用眼,这才是护眼大法。
均匀光照、减少眩光、减小影子、亮度适中,搭配合格的灯就是护眼的光,妥妥加分项。
如果你钱袋子鼓,再买盏好灯,又加分了。
-答毕-
如果你有灯具布置、用灯、买灯的问题,保存好下面的文章,可以搞定你大部分的用灯问题。
作者: @灯饰照明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