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第一款看这半年来的预热应该是轿车。
所以我们看800公里的续航,可以对标到汉EV的数值。

汉EV 715的CLTC续航,电池包就是85.4kWh了,小米要跑800公里,怎么也要95kWh了。
当然,对于小米来说,现在锂电池降价是一个行业机会,但发布怎么也要年底了,提车都明年了。
而现在锂电池已经降价半年了。

国产的碳酸锂都跌到前期平台价格开始反弹了。

按照23Q1的价格来算的话。

那么小米95kWh的电池,每kWh也得800元,也就是7.6万的成本。
这基本就把传闻的15W售价掏走一半了。
按照一般的无智能驾驶新能源车成本测算,电池占总成本35%左右,小米这个车整车BOM成本在20W左右。

那么智能驾驶部分小米用料不会差,按照现在中高档的配置来看,智能驾驶部分BOM成本也得20000左右。

那么小米这个车粗略估计成本也得22W起步的BOM成本,加上研发,销售,前期投入,算小米卖25W堪堪不亏本。
所以这个15W的售价妥妥是来捣乱的,纯纯的劣质谣言。
那么整车的成本能不能继续优化呢?那肯定有很多元器件是可以持续优化成本的。
但作为成本的大头,比如电池,其实到了5月就已经跌到位了,后面价格其实是开始回升的。

因为道理很简单,作为成本大头的碳酸锂都跌到位了,电池的成本也没办法太往下降了。
之前碳酸锂跌的时候,很多锂矿主就干脆直接停工,给自己放假了。
反正碳酸锂是刚需,我只要停产,供需关系变化,那么你缺料了就得嗷嗷叫。
前面碳酸锂需求嗷嗷好,锂矿企业手里现金流大把,只要不瞎扩产能,现在能熬很久。
说白了锂矿才是稀缺资源,短期看供给过剩了,中长期看全球锂矿就这么点产能,我根本不愁卖。
所以除非小米能在大半年的时间内,把电池之外的成本下降50%,那么15W的定价是肯定不可能的。
我对小米第一辆车的预期价格在25-30W之间,就是对标Model Y和汉EV。
目测主打三手牌,第一是续航,第二是本地化智能驾驶,第三是智能座舱的配置。
发布会上就续航电机数据吊打一下,然后智能驾驶搞个跟特斯拉的对比,最后智能座舱搞点会动的小机器人啥的,发布会就结束了。
结束之后大家看小米价格出来了,配置也清晰了,然后再开始出自己的牌,毕竟产业降价又不是针对小米一家降价,大家都降价。
小米其实没啥主动性,我觉得小米汽车前五年毛利蹦得住,五年后能有点净利就算很牛逼了。
小米不会做十几万的车的,供应链能力跟传统车企没法比,大家没发现新势力做的车,卖得好的基本都在20W以上?因为这个价位你供应链能力差点,只要卖出去了,还是有毛利的。
十几万的车就太极限了,而且竞品太多了,小米做就是纯粹找死。
什么?烧钱打价格战?
小米2022年亦庄工厂二期启动,23年年底投产,设计产能1000万台高端手机——现在小米高端手机销量有1000万吗?
红米赚钱?不是忙着跟一加打价格战呢?
iot赚钱?家电行业有啥暴利的机会吗?
钱从哪来,难道是把小米印度卖给印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