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有三方面看法,先说结论:
1、网传小米汽车800公里续航售价14.99万,我认为大概率是假消息;
2、初代小米手机能实现惊爆价格与超高性价比有多方面原因,小米汽车不太可能完全复制;
3、小米汽车成本控制能力相对受限,部分米粉一味渲染“超高性价比”抬高预期可能适得其反。
1、网传小米汽车800公里续航售价14.99万,我认为大概率是假消息;
汽车产业是很长的产业链,关注度较高的产品很难做到完全保密。
就目前产业链的消息来看,初代小米汽车是对标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海豹的中型轿车。
这样的车身尺寸,若要实现800km的WLTC续航,较高能量密度的新锐动力电池是免不了的。
倘若小米汽车参数果真如此惊艳,那么采用100度电池,采购成本每度800元,已经是相当保守的预期了。
这就意味着,小米汽车仅动力电池成本就至少8万。
考虑到小米汽车大概率在舒适性配置和座舱智能化方面不会过于吝啬,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BOM成本的40%,同样是比较保守的估算。
算下来小米汽车BOM成本就逼近20万,这要是售价14.99万,我觉得小米不如干脆做慈善。
所以说,小米汽车800公里续航售价14.99万,我认为大概率是假消息。
而且从产业链消息来看,小米汽车的标准续航版和长续航版至少有两种动力电池配置。
我个人认为,小米汽车标准续航版想做到14.99万都很困难,就更不用说长续航版本了。
2、初代小米手机能实现惊爆价格与超高性价比有多方面原因,小米汽车不太可能完全复制;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不论是当初造手机还是如今造车,初代小米都是市场内的新玩家。
新玩家出货量存在不确定性,产业链议价权相对有限。
如今小米造车,尚且可以依靠小米过往的成就和世界500强的体量背书;
虽说造车远比造手机更难,但想想也知道,初代小米手机的压力也不小。
初代小米手机能够实现极其劲爆的性价比,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初代小米砍掉了所有线上渠道成本,且当时线上渠道成本极低。
我不知道现在为小米汽车欢呼呐喊的米粉,有没有认真看过小米1代发布会。
在1999的震撼PPT出现前,雷总曾郑重其事的强调:
我们把渠道成本全干掉了
智能手机售价一般也就是几千块钱,线下渠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高一些。
而且小米手机初代发布时,线上还处在爆发期,线上渠道成本、流量成本和获客成本都很低。
砍掉线下渠道专攻线上,这是小米手机一鸣惊人的重要原因。
而在智能电动车行业,全靠线上卖车现实么?
之前已经有多少互联网公司尝试过纯线上卖车,结果又如何呢?
而若是走线下或者线上线下融合,且不说小米有没有能力优化渠道成本,现有的造车新势力不是早就在推进直营和线上线下打通了么?
小米有铺设全国的小米之家,我相信渠道建设能节省不少力气。
但是指望小米汽车在渠道成本上能复制小米手机的成功,我个人认为希望不大。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超出预期的性价比,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产品定位和差异化。
初代小米手机发布时,对比的是苹果三星Moto等大品牌的旗舰机,1999的价格的确非常炸裂。
但仔细分析的话,实际恐怕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当年还不明显,毕竟小米相当于开创了新的产品定义或产品形态。
但是换到现在,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明白:
红米K60 Pro、一加11、小米13、iQOO11等等线上机都采用旗舰处理器,实际综合成本和售价跟旗舰机比都是有差距的。
这一点在早期时可能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苹果三星华为御三家的高端建设逐步推进,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米数字系列和业内旗舰的差距逐步拉大,大家可能就看的更清楚。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米率先将旗舰级性能放到中高端机型上,开创了“线上旗舰”这一全新的产品门类。
这也是初代小米手机性价比“超出预期”的重要原因。
而在智能电动车行业,还有类似的机会吗?
不论是行业领先的续航,优秀的智能化还是高阶辅助驾驶,行业内现有的中级轿车都不乏类似产品吧?
说到底,小米汽车入场时,智能电动车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各厂商该卷的都卷了,恐怕没有非常明显的市场空白可以被小米捕捉。
另外其实还有一点,小米手机早期缺货比较严重。
一直有传言称,小米有意无意借助时间错位玩了一个游戏:
早期的定价实质上近乎亏本卖,所以控制产能减少出货,同时劲爆的价格作为免费广告吸引眼球。
中后期零部件成本下降,小米定价有的赚,这才开启大规模出货。
只是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本身存疑,并不见得是事实。
更关键的是,汽车产业周期长,类似手段需要的等待时间也更多。
马斯克倒是实打实用过类似手段,典型就是特斯拉新品发布时,续航相比同时代产品往往非常惊艳。
但实际上特斯拉交车往往是一两年甚至数年后,随着动力电池技术进步,特斯拉的续航并不一定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很显然,类似手段建立在交车时间长达一年甚至数年的基础上。
小米汽车本身入局就晚,交付再拖一两年,黄花菜都凉了……
即使小米主观层面有意采取类似手段,客观上也等不起。
3、小米汽车成本控制能力相对受限,部分米粉一味渲染“超高性价比”抬高预期可能适得其反。
小米汽车续航800km售价14.99万,这个消息我印象中最早是米粉在传。
在知乎、微博甚至雪球等各个平台,我都看到有米粉在渲染小米汽车的“超高性价比”。
14.99万还不是最夸张的,我见过有米粉信誓旦旦的表示小米汽车很可能复制比亚迪秦冠军版9.98万的绝杀价格。
近期流传的这张图,更是疑似是来自小米的语音助手小爱同学。
我不清楚这是否有小米官方的参与,但说实话,我认为一味抬高预期可能适得其反。
关键就在于,现阶段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能力相对受限。
应该承认,小米的确采用了不少手段,尽可能提升初代汽车产品的性价比。
从供应链的一些传言看,小米在与供应商谈判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压低成本。
甚至不乏有供应商给到小米非常优惠的价格,就是赌小米汽车将成为爆款。
倘若小米汽车销售达不到预期,供应商都很可能亏钱。
小米汽车的售价不到最后一刻恐怕都说不准,但就目前信息来看,小米汽车很可能延续“定价贴着BOM成本”的思路。
但不得不说,类似手段是有极限的。
以前回答我曾分析过,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两大巨头(比亚迪和特斯拉),在垂直整合和规模效应方面有巨大优势,成本控制能力领先全行业。
更进一步说,未来成熟期市场中,可能也只有具备高度垂直整合能力的玩家才能成长为头部车企。
事实上,目前行业内也已经有此迹象。
特斯拉投资46800电池、自研HW系列算力芯片,垂直整合能力一直都是行业前列;
比亚迪在动力电池、IGBT、SiC等领域浸淫多年,全产业链能力堪称行业翘楚。
华为海思自研的MDC算力平台、激光雷达、电驱动模块更是已经在多款车上搭载,自动驾驶全栈技术更是雄心勃勃。
反过来看小米汽车,成本控制能力上有足够显著的优势么?
新能源汽车最重的成本——动力电池,小米有自家的技术和产能么?
未来智能电动车成本的另一重要来源——车机和算力芯片,小米有自家的方案么?
甚至就连小米建厂造车的路线,长期看相比代工或许能减少成本,但短期内成本支出反而增加了。
所以我认为,即使初代小米汽车贴着BOM成本定价,最终能获得的价格优势也有极限。
考虑到小米一直在努力冲击高端,也尝试过摆脱“性价比”的标签,一味渲染小米汽车的超高性价比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我能理解米粉支持小米、为小米汽车宣传的心态,但我个人认为:
反复渲染小米汽车的“惊喜价格”,一旦实际价格达不到预期,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适当降低预期,为发布会保留更多惊喜,可能是对小米更有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