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奶头乐真的害人。
我年轻的时候,互联网和娱乐业没那么发达,信息没人按着头灌给你。是得自己如饥似渴的去搜罗的。
小学时候看《凡尔纳全集》是要求着爸妈分三五次到新华书店买回来的。初中的《科幻世界》月刊和增刊都要自己从伙食费和车费里面扣下来自己花钱买的。高中有了一点零用钱之后,才开始有钱买大部头的科幻小说单本来看。等到智能机和电子书普及,那都是本科毕业之后了。
现在的年轻人明明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可以免费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任何资讯的时代。
但不知道为啥,对科幻概念的认识却反而是由“标签+视觉刻板印象”组成的。
一说赛博朋克,就是《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
一说蒸汽朋克,就满脑子大友克洋和《双城之战》

那生化奇兵3也是甜美魔幻了?

fable2也是甜美魔幻了?

原子之心也是甜美魔幻了?哦,你们又给他创造了个叫做“原子朋克”的符号。
不知道脑子里的刻板印象从哪里冒出来的。
而且“蒸汽朋克”或者说管他什么“朋克”,其根本就带了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味道。建立在对宏大叙事和统一价值观的解构之上,往往以反乌托邦,反工业化,反技术,反理性为主旨。
即使不把这种“XX朋克”的窠臼批倒批臭,我也看不出21世纪中国的艺术作品,有什么理由要尊崇这种“XX朋克”内涵范式和视觉标签来进行创作。

我现在都还记得当年读到凡尔纳的《机器岛》。虽然机器岛的结局仍然是反乌托邦的,但反的是贪婪的商人和政客。整本书的基调仍然是对科学、对技术、对工业和人类伟力的赞颂。是对技术人员,科学家和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的赞颂。
这种19世纪对人类理性的可能性充满希望的创作风格就怎么不行呢?
还是说《原神》就非要搞那一套典中典的工业技术毁灭自然,黑烟和煤灰充斥的街道,阶级对立,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和zzzq的讴歌自然?
一个由主掌水源与生命的水神统治的,以法国为原型的叫做枫丹(Fontaine)的国家。怎么就不该至少在表面上光鲜亮丽了。

就算还有灰河下水道这样的区域存在,我也敢断言。阶级矛盾、反理性、结构主义、反乌托邦也不会是枫丹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