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较真儿本是好事情,至少代表较真儿的人有参与感,有关切心。是对事不对人。
但一旦较真儿这件事做得过头了,过分较真儿,就变为了味道。成了对人不对事。
更成了用自己以为的正确死咬别人的问题。况且,谁是谁非,有时恰巧相反。
你说这能有好结果嘛!
讲个故事。
老王带着的团队最近出了个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部门工作周报中有个数据弄错了,张冠李戴,被领导发现了。
本来周报这东西,虽然周周做,周周发,而且还要发给老王的领导。但一般而言,领导大概率不会看。
可这次的工作周报,领导不仅看了,还看出了问题。
领导要求老王拿个意见出来。
其实,周报上的错误,不是原则问题。领导并没有抓住不放,继续深究的意思。无非希望老王从优化工作流程的角度,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于是,老王召集负责业务支撑和流程管理的两个女孩子开会。讨论讨论,明确分工,别让领导再挑出毛病。
两个女孩儿,一个小张,一个小李。
为了公平起见,对于部门的周报,老王要求小李和小张轮流做。把包括老王本人在内所有人各自的周报按格式汇总。周报有固定模板,周末前发给老王以及老王的领导,同时抄送人事。
老王有心眼儿。
他没说领导看出了周报的问题,只说自己有所担心。然后先找了出问题周报的汇总人小张,让她谈谈看法。
“王总,最近这几周的周报有些问题。我觉得,做周报不应该只是把大家的报告整合到一起就完事了,我们还要进行核实,至少有些关键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要核对清楚。我就是这么做的。”
小张的意思很明确,把团队各自的工作报告分门别类整合到一起,说是做周报,实际上就是拼接内容。
而小张说的核对,是检查整个报告的内容、数据和整体逻辑性是否正确。
“你觉得小李没做好核对吗?”
老王问小张。
“小李的意思,这些来源于员工本人的原始内容,我们不应该核实修改。我们只需要检查文字错误以及不该出现在报告里的语言。”
“嗯。我知道。有问题并造成影响的,就直接溯源找本人追责。小李也跟我说过。”
“但,王总。我觉得我和小李还是应该起到一定的把关作用,不能明知有问题,却还报。”
“没错。工作应该这样做。这样,叫小李一起,我们开个会,说说这事儿。”
接下来的会议中,起初老王是站在小张一边的。
抛开其他因素,平心而论,老王认同小张那个发挥“把关作用”的说法。
因为现有做法没有起到有效的审核作用,所以才要考虑优化,也才能确定一种弥补问题的举措,向领导汇报。
虽然,问题就出在小张本人经手的周报中,但不能都怪小张。
小张继续抛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因为当着小李的面,更显得毫不示弱。
“王总,小李。我建议周报要经过核实核对再发出。如果要追责溯源,也不要等上升到领导层面后才进行。应当在我们整合周报的时候,就同步进行。”
老王想说,有道理,是一种办法。却被小李抢话。
“小张,你每天很闲吗?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做这些本该由每个员工自己做好的事情。时间长了,他们都被你惯出毛病,谁都不认真写周报,都靠别人检查。这可不行。”
也有道理。小张又接上了话。
“第一,周报的事情不用每天做,每周做一次就行了。第二,我们不检查,大家以为周报根本没人关心,那才都不认真写呢,你说行吗?”
“他不认真是吧,好。有了问题,追责啊!白纸黑字,你怕他不认账?”
“写周报又不是为了追责,是为了说清楚每个人的工作和成绩。出现问题,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一定都是有意为之,我们核对的作用就在这里。”
“我没说有人故意搞错,故意写上有问题的数据,但如果真有问题,我们两个人不一定检查得出来。”
“检查不出来和完全不做检查是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写周报的人知道有人检查,就会注意,不会敷衍了事。”
“不一定吧。他们认为有我们把关,反而可能马虎大意,增加出错概率。”
“你这话没有事实依据。”
“你有事实依据?上次周报,你检查出了错误了吗?”
“当然检查出来了。不信,我给你和王总看看。”
“不必了。”
老王终于发话。结束了小张和小李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争辩。
老王也在心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事实上,两个女孩目前只能针对别人提供的材料,提出完备性和时效性要求。而内容本身的质量,她们无能为力,必须由撰写者本人负责。
否则,堵不住漏洞。
作为改善计划,小张和小李也不能完全只做一个文档整合者。
她们要根据别人的内容,总结提炼整份文档的要点和关键信息,放在周报的最前端。让领导一目了然。
而两个整合者,要对各自提炼总结的内容负责,并有义务核对准确。
老王最后提到了小张周报里的问题。他本来不想多说,因为发现小张开会要较的真儿,并非工作本身,而不过是显示自己并不高明的高明之处时,老王决定敲打敲打小张。
尽管老王更赞成小张的大部分观点。
而且,老王也总结出一个道理。
当对一件事的坚持,发展到只剩用自己的正确,证明别人的错误时,就已经从认真变成了较真儿。任由发展,就是过分较真儿。
也就将成为工作中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