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非常擅长跟你们展示“片面的真实”。单截取一段看是对的,但俯瞰整个真相时,就会发现他的核心观点经常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说个最出名的观点:500强企业根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潜台词:所以你们要考研)
节目是有剪辑的,不管企业主怎么解释,最终节目效果一定是导向这个看起来正确且励志的结论:读研总比不读好。
但现在回过头看,研究生的就业呢?依然是崩的。张雪峰会为就业崩掉的研究生们负责吗?不会。舆论只会说:研究生都这样了,本科生更没戏。
完美的逻辑闭环,所有人都忽视了最直观的问题:高校的研究生对产业来说,不具备高价值。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的行业,你的导师自己来面试产业界的头部公司,也面不过。
别不信邪,我授人以渔,教你们用公开资料,看看职场人的主页。
使用脉脉或者领英,看看500强企业里,齐齐哈尔大学的人多不多,职位是不是核心:


往下翻翻,没有尽头。这么多齐齐哈尔大学在500强担任核心要职的人,也没考研。
那为什么张雪峰说“企业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人”这句话看起来这么正确呢?
这就是我说的“片面真实”。
因为真相是:入校开宣讲和招聘会,本来就是500强企业最边缘化的招聘渠道。
就像985/211的招生办不去你的高中开讲座,你就不考985/211了?
实际上,企业90%的offer都是从网申发出来的,企业入校做宣讲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流程,即便没有疫情,企业去高校做宣讲的动力其实也很弱,从企业主的角度也很好理解:你直接投网申不就完了,为啥我的HR要飞到你学校去讲座,求你来入职?
所以但凡有点就业意识的学生,会提前准备企业需要的作品、简历,闷头网申,直接拿offer。
而不是天天西装革履到处跑招聘会,还觉得自己特努力,一共投了不到50家简历,没offer就开始抱怨社会好难,还是考公考编吧。
找工作很容易,你把500强公司投完,算你1分钟1家,也就500分钟,折合8小时而已。1%概率叠500次,你也叠进去了。
但学生和家长们已经被公吹和考研班玩弄到精神崩坏,觉得社会完了,读个研避避风头,体制内才是稳定的。
2020年读研的,现在23届毕业出来,又看到张雪峰搁这儿侃侃而谈,什么感受?横竖都是张老师对呗:当年让我考研的是你,现在跟我说23届毕业生80%失业?
这3年在考公的,你上岸没?上岸了的,看看身边去产业界的同届同学现在拿多少钱了,还搁这儿安慰自己“体制内6K大于体制外2W”是不是?
产业界的人挣了钱,第一时间想的是焊死车门,对外说这行难混不让其他人来这行业卷。公吹没挣到钱,第一时间想的是安慰自己“体制内1块能当2块花”并且急切的想让身边人都认同这一点。
还幻想高校指导产业,读研能被企业高看一眼的醒醒吧。
我用张雪峰的句式说一句:80%的产业,都不靠高校的科研来指导实践。都是自己产业里的实验室在做科研,不需要依赖高校。所以你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只要你的大学教育落后于企业,然后你没有跳出高校之外找实习或者做作品集,那么你就没工作。
不是产业升级失败,大学生太强,产业接不住。
而是产业升级成功的行业,大学教育跟不上,企业看得上熟手,看不上大学生。现在是外包转正的案例都比名校毕业生进知名企业的案例多。
深圳的产业崛起没靠大学(别杠南方科技和各种分校,那是后来的),在产业里拿高收入的本科生也多如牛毛,但被考研班深深洗脑的人永远会告诉自己:那都是前人,我这届特殊,我这届没学历进不去。
行,你有自己骗自己的权利,我只是建议:以后读完研找不到工作,记得多问问自己本科就业了的同学,组里有没有HC,捞自己一把。搞不好面试官就是你本科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