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9个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给力乐乐
264个点赞 👍

2024年经济展望:

1、2023年,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也终于开始破裂了。房地产价格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下行,财富幻觉消失,负债压身依旧,需求进一步萎缩。

2、宏观经济层面,存在明显的需求不足,目前出现了“信心不足-资产价格下降-收入下降-物价下降”的通缩螺旋(硬着陆)迹象。这是债务推动型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我调节的必然规律。一定时间后,通缩螺旋结束,再以时间消化债务。

3、货币政策层面,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尾声,今年我国罕见地出现了通缩的情况,为打破通缩螺旋,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宽松。

4、对于股市而言,由于面临房地产硬着陆、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a股港股年初反弹后便一路向下不复回,市场可称得上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目前存在指数低估值高红利和未来整体利润下滑之间的矛盾。股指3~4%的红利,估值又处于历史底部,是好的投资品,但是绝望的市场情绪,中短期仍然会跌跌不休。

5、今后几年的宏观经济,仍会面临信心不足、消费降级、失业潮、断供潮问题。前些年资产价格泡沫、人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逐步降低,叠加恶劣的外部环境,疫情后大量外资企业减少或撤出大中华区业务,大规模资本外流情况更加突出。而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教训,如今似乎发生了好转,一方面是外资从中国向国外的转移,一方面或许是三十年前日本资产泡沫时产生的债务终于还清了。

6、房地产泡沫导致了结婚率、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负增长和快速老龄化,这是抑制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负面因素。

写于2023年12月19日。

---------------------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

①经济危机的征兆是过度繁荣,人们从小心翼翼地贷款到习以为常,最终转变为迫不及待的加满杠杆。

无论是对个人或者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经济危机一般都是以债务危机(还不起贷款)的形式出现的。

②​日本是前车之鉴,

1950-1980日本经济腾飞了30年,1980年代末,东京一城的房地产市值可买下半个美国。之后,炒作最厉害的东京房价自最高点下跌87%,印象中到2004年才恢复过来。

1989年底,日经225指数最高39000点(市盈率70倍),随后一路下探,08年跌到最低6000点,当前31000点。

③​我国的形势严峻,

我国1980-2010年经济腾飞,2019年末,深圳房地产市值相当于半个美国,我国的房地产市值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

与西方国家4~5%的房租收益相比,中国房地产1.5%的房租收益显然不合理,更不要提全世界最高的房价收入比。

当前的失业潮,​后续可能还要加上断供潮,中国房地产整体均值回归到2015年(即最高点下降50%)是大概率的。北上深有价无市,缺乏流动性,也没有投资价值。

当前一手房的价格倒挂主要目的在于维持土地财政(与二手房抢资源),但个别地区土地财政仍然出现问题(见遵义和昆明城投债),说明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今后国家进入租房市场(与房东抢客户),适时推出房地产税,是(部分)代替土地财政的可能路径。

与日本不同的是,沪深300指数在2021年初创下5900点新高(彼时的市盈率为16倍),当前3800点市盈率不到12倍,风险相对较小。但存在企业利润下降导致市盈率上升的情况。

④作为90年代大下岗的受害者家属,1994年开始感受到了困难,97亚洲金融危机,然后98年通缩到04年,相当于10年走出了低谷。

​此次周期下行,若从繁荣的顶点2019年算起,估计也要到2029年。人们消费收缩去杠杆(目前看会是被动去杠杆,会更痛苦),出清后才有下一次加杠杆的基础和条件。

⑤最后,国家虽然有很多办法控制,但是政策终究抵不过规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现在的年轻人会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不结婚、不生育。

写于2023年5月26日。

---------------------


2023年经济展望:

1、宏观经济层面,由于今年二季度的特殊原因,2023年在数据层面会有一定的反弹。值得注意的是,刘易斯拐点至今已有十年,作为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如果经济发展不能通过科技引领而是靠债务推动,上升空间越来越有限,低增长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2、货币政策层面,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中后期,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中国cpi低位徘徊,长期来看货币政策易松难紧,但连续放松货币,后续再宽松的空间有限。我们也看到近期利率债(对应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价格下跌。

3、对于a股而言,今年3/4月份和9/10月份两次探底,a股的整体估值在2022年底整处于从估值底部逐渐恢复的状态。恒生指数也创造了历史(极其惨痛),一度跌破了1997年回归的点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恒生指数走出了强劲反弹。2023年,股市会相对乐观,前提是房地产不硬着陆。

4、2015年下半年以来宽信用、棚改等政策,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共同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泡沫之一,泡沫带来了虚假的繁荣,浮躁的社会风气,私人债务和实体成本上升。2019年深圳房地产市值相当于半个美国,中国房地产市值约为当年GDP的450%。2020年疫情的来到更加速了金融周期的扭转过程,周期进入下半场。

5、房地产泡沫导致了结婚率、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负增长已不可避免。2022年大量烂尾楼的出现,依稀让人看到了19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情形。房地产面临硬着陆的风险,这是国家正在全力避免的。

6、2023年宏观经济会明显感受到信心不足、消费降级、失业潮问题。魔幻的2022年终于让国人感受到了储蓄的重要性,浮躁的社会风气突然变得悲观,甚至引发了对房地产投机的反省。近几年以及今后,需求不足是最大的问题,日本30年的教训历历在目。打破通缩螺旋,避免走日本的老路,是今后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写于2022年12月12日。

---------------------


2022年经济展望:

1、宏观经济层面,2022会是极其困难的一年。美国正走在滞胀的路上。

中国是滞胀吗?不完全像,ppi的大幅上涨并没有传达到cpi,个人认为一是猪周期的因素导致cpi在低位,二是消费需求不足。

是衰退吗?好像也不像,ppi高位,但cpi涨不动,企业太难了。经济衰退,央行却没降准放水,可能是企业没有加杠杆的需求,毕竟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缺少消费需求,就没有利润。若无法覆盖债务成本,何需负债。

而现在最需要现金流的,是金融地产行业。现在坚定房住不炒,我想是之前房地产已经竭泽而渔,政策已到黄河/南墙不得不为之了。房地产税、个人破产制度加速建立,也是持有税代替交易税,开拓稳定的财政来源后,为未来着陆做准备。

2、货币政策层面,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规模,放水的龙头关小了,后续货币边际上逐步收紧。 中国目前是ppi创历史新高,但是cpi低位徘徊,需求降低,个人认为衰退的可能性>滞胀,央行想要放水,但受制于通胀压力,暂时难动。但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寅吃卯粮,经济庞氏化,货币政策仍易松难紧。

3、对于a股而言,a股的整体估值在2021年底仍处于整体合理部分偏高,2021年已大幅减仓完成保存胜利果实的目标。从去年年中开始,个人逐步倾向于低估值的恒生指数更具投资价值,但低估值不代表能上涨。2022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可能会给股市带来较大的压力。

4、香港的房地产泡沫造成了两极分化,也是经济层面导致2019年极端的事件的原因。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导致了结婚率、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举例比如安徽省新生儿出生率4年间下降了46%。(个人猜测惨不忍睹但未公布)七普数据,是下半年一系列一刀切政策急速密集出台的重要原因。

5、2022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失业率升高的问题。2021年五一、十一消费数据只有2019年的70%,双十一也比之往常低调了许多。国人之前的消费,除了满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外,一个大头是资(shou)产(ge)升(jiu)值(cai)的投资需求(买房子)。但是现在却突然发现自己可能接了最后一棒,投资变成了消费,消费升级便会变成消费降级。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需求不足,是2022年以及后续几年需要解决的问题。

写于2021年11月18日。

---------------------


封闭工作期间对房地产泡沫的思考:

36天的封闭隔离终于结束了,最大的收获是看了许多东野圭吾的书。相比他的推理、犯罪小说,我更喜欢的是谈社会问题、弱势群体、伦理道德的书,比如《信》看得眼泪稀里哗啦,又如《秘密》带来那种似曾相识又心如刀割的感觉。

东野圭吾还多次写到了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比如《白夜行》、《解忧杂货店》。


对于日本泡沫时代形成和破灭的路径,我有个蕴藏了多年的观点,尤其是16-17开始的最近一次房地产周期,让我感觉越来越像了:我觉得中国就像三十年前的日本,日本高速发展的60-70年代对应我们90-00年代,期间73-74日本经历了石油危机陷入短暂的衰退,我们经历了08年的次贷危机;日本80年代尤其是85年广场协议后催生资产泡沫,我们09年4万亿后出现泡沫,16-17涨价去库存加速了泡沫的增大,两者都是一个城市的土地市值可以买下半个美国(1989年的东京,2020年的深圳)。

但两国政府后续处理泡沫的路径会不一样,日本加息泡沫破灭,硬着陆后步入老龄化/低欲望社会。我国则会吸取日本的教训,尽量软着陆,

①大概率让不动产丧失流动性,变成真正的不动产,然后继续卖一手房,后续逐渐转为存量房地产税来补充地方财政,收税的税基就是目前各城市和小区的指导价。

②硬着陆的可能性较小:

一是明斯基时刻,一般是收益无法覆盖债务成本,或者大规模的降薪失业。

二是沃尔克时刻,如果通胀加剧或者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压力,央行被迫加息。

③无论如何着陆,最终产生的结果殊途同归,即老龄化/低欲望社会已无法避免。严峻的七普数据导致了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最后,我借用东野圭吾的《时生》中一段话,作为结尾:

(穿越回到1979年的)时生摇摇头,“梦总是突然醒的,就像泡沫一般,越吹越大,最后啪的破灭,什么也没有,除了空虚。没有脚踏实地建立起来的东西,就无法形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撑。要到那时,日本人才会明白。”

(拓实)“你在胡说什么?”

(时生)“我们说的东西呀。从现在再过十多年。谁都将失去重要的东西,包括你刚才说的人情。”

写于2021年9月8日。

---------------------


2021年经济展望:

1、宏观经济层面,由于2020新冠导致GDP增速的先抑后扬,2021年对应的是先扬后抑。

2、货币政策层面,全世界央行都在放水,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外部(收紧)的压力;但是,由于2021年上半年的各项数据都会比较漂亮,并基于房住不炒的要求,缓慢收紧(从宽松到中性)的货币政策可能还会持续。

3、去年开始,cpi受到猪周期的扰动。去年说到的猪肉价格今年会下降,后续cpi可能会持续地看到负值,但这并不是通缩的表现;就像去年猪肉价格上涨并不能代表全面通胀,这也是今年为什么大放水,但通胀并没有起来的原因。

4、对于a股而言,a股的整体估值由2019年底(低估)接近合理,到目前接近合理估值的上限,2021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存胜利果实。

5、房地产泡沫是当前最大的灰犀牛,它导致了结婚率、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大量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没有未来。b站的“后浪”得到的不是赞同,而是嘲讽。国家近期已经多次谈到生育率警戒线的问题,以及养老金缺口的问题,这也导致了退休的延迟(苦逼的80后)。

6、2021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失业率升高的问题,疫情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宏观杠杆率是270%。

写于2020年12月14日。

---------------------


2020年经济展望:

1、中国经济的L型还在那一竖的路上,还没有到一横的位置,但即使GDP增速降到5%,仍是很高的增长速率。

2、美联储由加息周期改为降息周期,央行的货币政策易松难紧,2019我们也看到了央行全面+定向降准,并通过LPR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小幅度地降息。

3、对于股市而言,沪深300、中证500指数估值由2018年底的低估,到2019年底接近合理,2020仍然是买入并持有的时机。

4、房地产泡沫,短期来看导致了各行各业的成本增加,低端产业流去向东南亚,中高端产业回流欧美;中长期来看,结婚率、生育率崩盘式下降,贫富差距拉大,香港的问题就是极端的表现。从投资角度,无论从房价收入比(衡量房价高低),还是从租售比(衡量投资收益高低),买房都是不划算的,只是在投机(赌博)。

5、2020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失业率升高的问题。

6、对于通胀还是通缩,我倾向于通缩。因为CPI上涨是猪肉带动,由于2018年猪肉价格极其便宜,处于猪周期底部,猪肉便宜不赚钱大家都不养猪,因此供给减少。猪周期底部叠加猪瘟和环保,共同促使二师兄比师傅的肉还贵。不过,2020年,这个问题会解决。房地产泡沫,导致居民负债率快速增高,房价不涨,财富效应消失,前几年的所谓消费升级很可能变成消费降级,或者说是结构性的。

写于2019年12月24日。

编辑于 2023-12-20 07:21・IP 属地上海
avity7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