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话就是稳中向好,一切在疫情后缓慢恢复。
实在话是债务压顶,社会上不缺资金,但是政府企业民众都缺钱。
社会上不缺资金是指有的人资本很充足,但是他们不投资不消费,就是存着过冬,他们对现在的形势很清楚。处处缺资钱是指 政府被地方债,城投债的偿息压力压的不轻,企业3年疫情负重经营,民众因为房贷压力,卡贷压力每月偿还很多收入。1-4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20.6%,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利润降幅最大的是私营企业,降幅为22.5%。要知道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民众生活需求品消费,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垄断性企业和装备制造。私营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表明的是内部需求严重下滑。而内部需求下滑,疫情是个引爆点,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百姓债务比率过高,居民部门杠杆率超过60%,国际清算银行估计的是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70%。
过去40年我国遇到经济难题都是对企业实施贷款帮扶。今年遇到的情况和过去几十年都不同,今年是百姓没钱。以往的措施全部失效。如果还是建议振兴实业,发放贷款的策略,必然毫无作用。从去年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去年发放了28万亿贷款,GDP增长只有7万亿,大部分贷款根本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你使劲的修房子,使劲的生产商品,结果,结果卖出去的有限。如果没有疫情,百姓消费降级,减少消费的会推迟几年出现。但是正是因为疫情,这种情况提前了。债务危机提前爆发。
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驱动力上来讲分为投资出口消费。投资分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很大部分是基建投资,企业投资里很大部分是扩建及房产企业拿地。出口这20年有一定的产业升级,从最初的低端工业品成衣到现在的机电产品中端为主,但是美国加息直接让出口的增幅很难大幅度提升。而基建由于地方债的扩大增速也在下降。最主要的是消费,房产消费断崖下降,基本品消费甚至在通缩。这3条路全部被堵住了。前途暗淡,至少中期是这样。
从根源上讲,就是全社会债务过高引发的可能衰退。这一回和过去几十年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过去是生产不足,或外贸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当然官方不承认中国有过经济危机,毕竟经济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的特色。这一回就是有资本主义经济苗头,而且是很标准的由房产房贷过高诱发的,和日本90年底经济衰退1925年佛罗里达房产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有很大相似性。国外用上百年各种历史做出的例子,我国还是很可能掉了进去。人类的历史就是学不会任何教训。在利益面前都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但是没有一个是特殊的。
有人肯定说,没钱印钱不就好了吗,搞中国版QE。生产端搞QE没问题,消费端只能给民众发钱才能解决。以往解决的思路是个企业贷款创造岗位,地方政府搞基建创造岗位,让劳动者获得报酬,然后劳动者有钱后扩大消费。而现在的难点在于生产出来的房产,商品没人买,再扩大生产,生产出更多无人买的房产,商品?民众是负债太高不敢消费,你能免除债务?不让民众度过债务难关,根本无从化解危机苗头。
早几年地方负债搞基建,当时叫基建狂魔,很多人对负债这个事不敏感,认为未来不过用通胀冲销就解决了,从长期角度说,这是没问题的,未来20年通胀冲销是个很好的办法。但是眼下这个坎就很难过去。没有中央政府财政帮助,标准的隐形的地方债,偿债压力就很难偿还利息。已经发展到公交地铁发不出钱的地步。这只是政府层面。
企业层面,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只有降价打价格战,比如年初的汽车价格战,比如房企很想降价销售,但是当地政府不让降价,企业利润下降必然会降薪裁员,失业会显著增加,新招年轻员工会减少。从侧面可以看到问题严重,一是美团多个城市满额,二是滴滴多个城市出现满员预警,三是打螺丝工价在下调,四是头部房企在明显裁员,五是互联网大厂裁员,六是设计院裁员。这代表的是技术企业,低端制造企业都在裁员,失业人口涌向连美团,滴滴这样的工作都难找到了。这一回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经济没有了新的增长点,过去20年里,08,16年再难,互联网企业都是蓬勃发展的,今年互联网企业也已经到头。没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能搞存量博弈,也只能搞价格战,会非常残酷。
个人层面,大量民众负债,特别是房贷卡贷车贷经过3年疫情,都在主动缩减开支。居民部门杠杆率太高,从表内业务上看,达到了60%的警戒线。但是实际是远超的,因为存款分布是高度集中的,大量民众没有多少存款。
如上所述,今年的问题和过往几十年都不一样。靠老办法基本很难解决。早2年,把整个教培行业摁住,现在看,这个做法是不适合的,这是几百万人就业的行业,服务业在有的人眼里根本可有可无。这种思路是明显和时代不符合的。制造业,农业只需要少量人口就能满足全社会需求,我国是世界工厂,需要的制造业工人占比除去基建地产以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也不高。因为现代科技加成,少量人就可以生产满足全社会需求的产品,那么众多的社会劳动力咋办?只能靠服务业来完成就业现代新兴服务业实际满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快递,美团,滴滴,直播,教培,这些都是15年来新出现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总体超过8000万。从就业人员来说,已经超过基建地产直接就业人员,低于基建地产全产业链产业人员。到今天还有人喊着实体经济很重要。确实实体经济很重要,实体工厂是满足的生产能力问题。可是服务业满足的是就业人员问题。现在实体经济是过剩的,而不是不足的,是不缺资本,只缺消费的。你生产出来的东西销售不完,你还想着扩大生产继续生产?
现在中国民众有很大一部分人看似还是财务正常健康,但是都是高杠杆生存,和那些头部地产企业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最近5,6年买房的人民,背负巨额房贷,一旦失业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房产不能再短期继续上涨,如果工作不稳定,如果有什么急需要用钱,都可能造成贷款逾期破产的情况,当然中国社会个人没有破产法,是终身追责。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全民炒期货。买房本质和炒期货是一样的。
特别是失业潮有可能扩散,现在失业的重灾区在房地产企业,部分IT,部分外贸企业。失业扩散是需要时间的,经济困难扩散也是需要时间的。绝大部分行业都有上下游和终端需求。如果终端需求受到削弱,那么上游企业早晚也会裁员破产,多米诺骨牌推倒需要时间。
其实无论是消费减弱,民众失业,地方债务,企业销售困难,地产下滑。本质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房价涨幅太大,远远超过民众的承担能力,迫使民众贷款买房。地方政府在卖地有钱的时候,盲目乐观,盲目扩张。丢掉了中国人爱储蓄的传统。企业因为买房热潮高,带动一系列产品好卖,整个社会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这个向往慢慢变成了冲动型的乐观,情绪是会感染的。我一朋友做装修,前年我对他说,未来房子够住了,没有人装修了咋办。他对我说,小房子住满了,住大房子,大房子住满了,住别墅,需求是永远枯竭的。我没有反驳他,他说的有一定道理,长期看确实如此,如果中期10年内饱和了,你这10年怎么生活呀。
日本地产30年前发生了严重的衰退,起因也是房价暴涨,当时东京人人认为未来会更美好,出租车司机经常收到超过里程的红包,现在很多人总结是认为日本衰退因为美日的花园协定,有一部分这个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内部社会杠杆太高,房价造成了大量人口高额度长周期负债。那没有花园协定的美国怎么也在2008年爆发了次贷风波。
社会规律会因为强势政策而短期失灵,但是不会长期失效,社会规律实际上是另类的物理准则,在不同社会有修正,却又通用性。目前中国居民部门杠杆超过60%,国际清算银行对中国的评估是70%,无论是60%还是70%都说明困难就在眼前,而不是在未来。
那么房价跌回去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不可能。跌回去对经济的损害更大。有人说刚需买房,跌回去一样住。这个说法是很短视的,房价跌回去,不会出现抢购潮,而是成交会极度清零,整个社会35%的GDP会突然莫名消失。原因无他,钢材,建材,家具,家装,家电,建筑设备,运输全部会大幅度断崖式下跌。那个时候可不是少许人失业了。我一个草根都能看到,你猜管经济的人会不知道?于此你可以看到地方政府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让一手房明面下跌的,比如前段时间昆山开发商7折卖房被叫停就可以知道,如果真的房价大幅度下跌,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不是腰斩而是直接清零,财源少了3分之1。这些年钱好赚,地方政府的公务员收入也上来了,公务开支也上来了,各类基建投资也上来了。现在已经是靠城投抵押土地给银行贷款拿钱出来运转了。你可想而知,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贷款是多么无奈才做的出来的事。
有人肯定要说没钱印票子就完了呗,多简单的事。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是货币超发,但是没有货币滥发,城投公司借款也是有土地质押的,纯信用的贷款总量是很少的。至于为何通胀,中国通胀的产生来源于贷款增量的加大,从08年到23年贷款增加了7倍,08年贷款额度是40万亿,到了2023年4月央行统计调查的负债是281万亿。15年,整整7倍。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抵押物滥发货币,造成的可不是通胀,而是恶性通胀,到目前为止我国是克制的,还是坚持原则,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有人提到我国两极分化,确实我国贫富差距极大,公布的基尼系数是0.475超过警戒线0.4和美国类似。但是看实际财富基尼系数绝不会这么低。2022年招行公布的银行存款,涉及接近2亿客户,83%的个人存款由0.3%的私人银行客户和2.8%的金葵花客户所有,17%的存款由96.9%的客户所有。按照这个来计算基尼系数,至少是0.6以上。招行客户众多,非常具备代表性。
那么未来是不是必然的呢?当然不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必然发生的事,可以做最大努力去拯救,所以历史出现了相似性,但是却不绝对相同,也就是人类每次经历同样的输入,通过不同的操作,得出了不同的输出。IN是一致的,但是OUT却个个不同,甚至完全不同。当下可预见的操作是,连续大幅度降息,最新消息是各大行再次降低存款利率,但是贷款利率没有跟进。意思就是逼迫银行里的大额资金出来,由于有外汇管控也不怕你逃跑了,但是不造成贷款利率下降,形成漫天放水的局面。存款3%左右还是个很高的利率,我估计如果消费投资不振,存款利率可能降低到1%以下,甚至0利率。如此,至少还要6次以上的降息空间。其次,给民众发钱刻不容缓,给负债民众展期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千万不要说不可能,任何措施只是概率上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