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华夏文明如果没有被外族打断,会发展出自己的现代科技文明吗?

呼呼呼
1个点赞 👍

强如瓦坎达~这么强大的科技,也因为长时间没有与外界接触,所以打仗也只是拿着最高科技水平的武器,打最原始的仗。

任何一个国家在封闭的环境下,都难以独自推动现代科技文明的诞生,不仅仅是华夏文明,即便是欧洲诸国,如果没有文化互动与交流,也是难以独自构建出完整的现代科技文明体系,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生,离不开多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竞争。


先看看咱大中华历史上独立发展的文明都有啥,先骄傲一下:

强大的基础科学萌芽: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成就斐然。

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体现了较高的数学水平,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构建了中医理论基础。这些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知识基础。

先进的技术发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此外还有纺织、陶瓷、建筑等技术领先世界。若能持续发展,可能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革命,为现代科技文明积累技术经验。

浓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道法自然等,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思想源泉和方法论指导。

庞大的人才资源:华夏人口众多,有大量潜在的科研人才。科举制度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但也选拔出许多有学识、有思维能力的人,若教育方向转变,他们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


再看看为什么咱们在有这么多发展硕果情况下,反而很难发展出自己的现代科技文明呢?

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中国长期是封建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模式注重经验传承,对技术创新需求低,难以产生工业革命所需的强大动力。

小农经济与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规模化市场能源革命需求。晚明江南纺织业虽出现雇佣劳动,但没有催生出类似英国纺织业对蒸汽机的迫切需求(中国劳动力过剩反成技术替代阻力)。

政治制度的制约: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缺乏欧洲城邦竞争带来的创新动力。

没有类似欧洲的专利制度和学术共同体,科技创新缺乏制度性支持。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关注政权稳定,对科技发展支持有限,甚至会为维护统治抑制新思想、新技术。

传统思想的局限: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大量人才,但其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抑制了对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重视。科学和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工匠和发明家的社会地位较低。

儒家思想主导下,“学而优则仕”观念深入人心,知识分子多追求功名,对自然科学研究兴趣低。且古代学术重人文轻自然科学,重思辨轻实践验证,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与学术体系:古代教育以经学为主,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和研究体系。学术研究多为对经典的注释和传承,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

中国历史上的技术成就(如火药、印刷术)多属经验性改良,缺乏系统化理论构建(如牛顿力学)和实验-数学结合的方法论(伽利略传统)。

形式逻辑体系:没有形成类似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或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化思维,晚明的中西科技交流(如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作,)显示出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明清的江山易主打断了这一进程,没有引发连锁反应。

学术共同体机制:科举制度强化了"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官僚体系将人才引向经学而非实用技术,缺乏独立于官僚体系外的科学院所、学术期刊和专利制度(对比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明代《天工开物》这类技术著作未获主流认可,工匠地位低下制约技术传承,而且《天工开物》仍停留在技术描述层面,未发展出化学分子式或物理公式。

明清时期的统治模式,历经千年的迭代,已经趋于完善,有利于皇权稳固,但若继续封闭自守,无论是谁登上皇位宝座,都将沿用并强化这种统治模式。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将分为奴才和主子两大阶层,科技文明与科学思维将无从谈起,主子们害怕奴才们的思考,因为他们深知,奴才们一旦开始思考,皇权的稳固将受到威胁,这种对思想的压迫和监控,使得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僵化和倒退的境地。

商鞅说:“我两千年前就设计好的驭民五术是摆设吗,你说你想发展科技文明?开玩笑!”

所以,我的结论是若无重大制度变革和思想突破,华夏文明难以完全自主发展出类似欧洲的现代科技文明体系,但可能在部分领域实现渐进式突破。

A替奈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