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群众对廉租房的期望:把房租价格搞下去;
但如果操作不当,有可能还会把价格搞起来。
焚香三柱,愿不跑太偏吧。
北京十三年前也是有城中村的,就是我以前聊过的唐家岭:

就在中关村旁边,户籍人口4000多,实际居住约6万人以上,其中大学生至少1.5万人。
大学生选择唐家岭的原因很简单:便宜。
带厕所的单间,月租大概500元;700元能租到带厨房的;不带厕所次一点的小单间,350元也能拿下。

如果狠得下心,甚至能找到5平米月租160元的“独户”:

有些大学生干脆毕业后整个宿舍住进唐家岭,五六个人每个月分担一百来块钱。
08年北京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3080元(麦可思数据),唐家岭无疑成了大学生们的避风港。
就算只拿一千五的新手工资,下班了也只需要坐几站公交车,就能吃一份5元的盒饭,躺回床上。
但唐家岭很快吸引了大量外界关注。
能理解。白天在中关村体面就业的大学生,晚上睡在脏乱差的城中村里,画面冲突够强烈。
09年,北大博士后廉思把这些人总结为“蚁族”:
接受过高等教育、月收入不足2000元、聚居在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
特征是:高智、弱小、群居。
注意:蚁族不是特指大学生,唐家岭当时也聚居了大量外来农民工。在资产门槛面前,他们都是蚁族。
唐家岭热度高涨时,还有各路委员前来探访,流下眼泪:

而被“参观”者是这样的态度:

唐家岭的后续是可以想象的。
本地居民违规盖楼出租,各种无证网吧服装店小吃店林立,社会治理困难,治安和消防隐患重。
当时人送外号“北京小香港”。

于是10年3月29日,唐家岭改装启动。
居民分回迁房:

周边建设绿化:

那“蚁族”们呢?
大抵是走了,或许在昌平。
10年唐家岭改造前,中青报采访了一位27岁的租客,她说:
“盖白领公寓,有几个能住得起啊!就算户型小,价格肯定也会高出咱们现在的房租。”
“政府一厢情愿为我们改善居住环境,到时环境是改善了,但是生活成本肯定也就高了。如果有钱住白领公寓,我们还搬到偏远的城中村来干吗?”
现在再来看深圳的城中村统租。

政府主导下统一长租城中村,经过改造后再转租给个人。
从房东的角度来看,似乎不错:

政府统租价会高于市场价,而且应该是政府兜底付款,比房东自己收租或者包给二房东要稳定。
而且周边经过改造后,房价肯定会涨。这次深圳改造的南山区白芒村,周边有山有水有林,方案做得好,说不定能诞生一片新盘。

但从租客的角度:我母鸡啊。
深圳十四五规划里的保障房目标从54万套提到了74万套。
深圳承诺会在今年新开工建设16万套,但同时也转手开始搞统租。
新落成的保障房还是原来的租价吗?
那些被搬迁出去的外来打工人有资格住进这些新保障房吗?
我反正不乐观。
B站很多拍国外贫民窟的视频,评论区里往往感慨:我们没有这么脏乱差的贫民窟,真好。
那是。现在北京住过地下室的小胖友越来越少,也不是他们多有钱,而是地下室不让租了。
贫民窟、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确实有治安消费无证经营等风险,确实是城市光鲜亮丽上的一块藓。
但这些藓忠实地反映出:这座城市里,确实有这些人支付不起更好的居住环境。
说白了:这座城里有穷人。
然而在一轮又一轮的土地财政热潮里,全国稍大点的城市都热衷于消灭这些藓,从城中村改造到棚改。
本地政府和本地人都开心:景观美化、治理方便、房价上升。
每消灭一块藓,这座城就少了一块居住成本洼地,新进城和想留下来的人就要为更少的居住资格支付更高的价格。
毕竟改造后的居住密度肯定下跌,房价租价都得涨。
而那些实在支付不起的,就只能再多跑几公里十几公里,每天多增加几十分钟甚至一俩小时的通勤成本,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来换低租价。
这算不算保障咱不知道,但方圆十里内能住下来的,确实没穷人了。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