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改革。
(其实补贴救济更直接,但咱这大概是不会这么搞的)
青年就业就是奔着城镇就业,而八成城镇就业在民企。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by人日,《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25号。
所以大方向说简单也简单:把民企做起来。
照第七次人口普查,青年就业主要集中在:
制造业(21.4%);批发零售(17.6%);住宿餐饮(9.2%);教育(7.1%);建筑(5.8%);信息软件(5.5%);居民服务(5.5%),等。
上面这七个大类就占了青年就业的七成。
其中制造业以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服装纺织为主;
(对滴,服装依然是我国重要产业,去年出口1700亿美刀,比手机的1400亿多)
高校毕业生主要去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教育、中高端制造等;
低学历青年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建筑、制造等。
目标进一步明确:把民营里的这些门类做起来。
但到这一层就能看到很多问题:
一是许可权问题。典型如教育行业,一纸蒸发。
另外还有参与政府订单的隐形许可。在社会治理不佳的地区,没有保护伞的民企很难拿到政府项目。
二是融资问题。
民企在融资上和国企天差地别,例如贷款排队和动辄上浮30%以上的利率。
大量民企为了快速周转,实际是靠连带担保和地下钱庄。前者是连环雷,后者是高利贷。
现在虽然政策上反复鼓励对民企放贷,利率似乎也害行。但实际上(至少我个人观察)还是以房产抵押为主流,门槛高。
更有甚者,少数国企这边拿国开的低利率,那边加几倍转手放给本地民企。低利率反而成了两边吃的机会。
融资成本是商业循环的根本,民企在这块的系统洗弱势,导致他们无法在这轮恢复里开快车,非常保守。
三是合规治理,这块小微民企感受最深。
例如排污、市容、消防等,一遇到创城、净空等运动式治理,小厂小店经常要承受停业的折腾。
简单说:民企长期在市场空间有限、规则不清晰、融资成本高的环境里经营。
这决定了民企必然有成本上的保守性,只是这种保守性被过去三十多年的高增长对冲了。
现在又叠加两个要素:
一,以高地价为核心,运营成本明显上升;
二,短期内外经济下行和长期人口减少,高增长预期不再。
于是这种经营的保守性蔓延。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而民间投资仅增长0.6%。而4月增速更是下降到0.4%。
民企一转入停滞,原本能提供八成新增城镇就业的能力,可能会下降三四成甚至更多。小胖友的就业遭到直接冲击。
最后压力甩回给国企国有板块,例如大基建。但往年这块也就承担了5.8%的青年就业,再怎么“打灰挺好的”,增量有限。
再者靠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和国企临时性就业。
这类就业的数量可能勉强能补,但平均质量低,稳定性差。对于这些临时就业小胖友,大概三五年后又要面临择业压力。
如果只说今年的“针对性帮扶”,那大概还是一边上项目、一边压指标,买就业。
但长期看,最终还是要回到制度改革,钱、许可权、现管的制度。
到底什么能做不能做、到底做到什么样子才是合规、到底是谁的文件说了算。
这块理不清楚,劳动合规大概率也会继续混乱。因为民企会把他们承受的不确定性,一股脑转嫁到员工身上。
最后养出一堆打靶老板,靠暂时的劳动力过剩赚快钱。他们在财务上就不可能陪你逆市扩招。
但你又没有能力代替市场。
所以,先做好裁判员。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