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期谈孔乙己文学的内容,直接就用上了:
现在21世纪已经开始几十年了,很多年轻人发现,社会上还有很多靠肌肉和熟练度赚钱的工作,而且主流媒体还在努力赞美这种工作。几十年来教育灌输的进步思想,和主流媒体在生产力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保守对撞,就形成了今年的两起自发文化批判事件。
所以,这起事件都要归结到一个现实矛盾,就是为什么年轻人还要靠肌肉工作?为什么没有足够多的体面白领工作?最直观的回答是“机器太少了,所以要用肌肉干活”。
我具体解释一下,所谓白领工作,包含了两个诉求:
工作性质方面,是要做技术和管理岗位。
收入方面,要和普通蓝领工资拉开差距。
期待做管理岗位获得高薪,意思是要拥有超出普通人的资源分配权力。而期待做技术工作获得高薪,就是控制更多的机器替代人力搞生产,用高生产率换来高薪。
这两个发展方向,显然分配资源的管理岗位不可能人人都做。因为有人当人上人,就得有更多人被踩在脚下。所以,通过增加管理岗位缓解社会压力,只能在受教育年轻人稀缺的时代缓解就业问题,一旦教育普及就不行了。
靠谱的方案是技术方向,让年轻人可以操纵更多的机器,每个人都控制有独特性的机器,取代所有低效率的体力工人,生产足够多的财富,然后才可能有高薪。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的社会缺的是三种东西:
- 首先缺足够多的工作机器;
- 其次机器的种类不够多,分工不够明确;
- 最后,简单劳动力缺乏用机器的训练。
所以主流媒体要回头赞美简单劳动,希望年轻人安心。
第一工业大国缺机器,最简单粗暴的理由,是没人住的房子造得太多了,没有交通流的路桥太多了,没有人气的新区太多了。造机器需要钢铁,造空置房子和没人走的大桥也需要钢铁,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必然会少。
当然有些机器不是钢铁造的,但造房子也不仅仅是引用钢铁,我的意思是,投资都用来造空房子、制造空荡荡的街道,制造纯粹做景观的港珠澳大桥,制造中西部省份那些没人去的文旅项目,整个社会一定就会缺乏搞生产的机器。
这说明中国的投资导向出了问题,上一阶段积累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投机筹码、政绩象征,不能变成当前年轻人的生产工具,不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率,不能把他们融入高效分工,所以年轻人很不满意。这时候再劝年轻人回去干体力劳动,他们就更不满意了,要求浪费了发展潜力的人出来给个交代。
投资的本质是扩大生产,中国搞了这么多不促进下一阶段生产的投资,显然是制定经济政策的群体有问题。投资的时候,都挑简单的干,都希望自己是快速拉网格修路建开发区的那个人,都希望别人是搞研发、开企业、冒风险搞生产给自己交税的人。而到了收税的时候,更是都挑容易的方案做,都不想得罪人,都想把房产税这一类问题扔给后人,自己选择再炒一块地卖掉,过了眼前的任期就完事。
所以,我们的财富和钢铁积累在无效投资项目上,浪费了年轻人的发展机会。新建街道公路本来可以跑高效的物流系统,但因为资金都被拿去修路搞房地产,没人去承担有风险的生产研发任务,导致这些新区没有容纳足够的高效企业,只能是十年前的棒棒军继续在马路上晒肌肉,成为低效生产的代表。
一旦到了这一步,年轻人不能得到足够的机器工具,不能通过技术路线当白领,就只能追求另一种白领路线,希望考公务员,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权,最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份安全感。这实际上就是孔乙己考秀才的路线,考不上当然要自嘲。
但自嘲说明年轻人还是想考公,想考公就得说服自己公务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证明公务员的群体决策是正确的。这就无形中把所有决策都套上了光环,无论修多少了没人走的马路,炒了多少没人的三线地产,大方向都不能质疑。所以我们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被文化锁死了,年轻人一边自嘲孔乙己,一边去努力考公务员,维护公务员群体,最后导致有效生产的工具减少,技术岗位越来越稀缺。如果不打破这个循环,明年、后年、2030年,我们还得在现实中套孔乙己的模型。
要解决这个方案,年轻人首先要搞清楚孔乙己错在哪。他错,就错在只有自己的梦想,没有全社会的梦想。孔乙己面对自己的困境,解决方案只有读书考试一条路。拿到秀才功名,就可以领县学的补贴,就有体面的社会地位。但这个出路不可能是所有读书人的出路,清朝考秀才的通过率是3-5%,一个孔乙己实现梦想,就有几十个写字漂亮的读书人永远是孔乙己。这和现在拉美国家也没什么区别,人家踢足球,我们考公务员,都用虚幻的上岸可能性给整个社会打麻醉剂。
如果我们像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那样,政府放开了扩招,国企也放开了扩招,人人都上岸,人人都有铁饭碗,最后只能大下岗,把铁饭碗变成泥饭碗,还是人人都是孔乙己。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文化上理解孔乙己,批判全民考公的“上岸”精神。
理解孔乙己,批判孔乙己,下一个问题是不当孔乙己怎么办。这个问题,辛亥革命和鲁迅已经做出了初步回答——我们必须当现代公民。公民要充分了解社会运行规律,要参与社会管理,要敢于说出中学课本《曹刿论战》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所以,我希望年轻人要平视那些考公上岸的同龄人,要把那些貌似百里挑一的处级,厅级干部看做普通人。他们是普通人,就一定有自己的小算盘,就一定会平时摸鱼。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督,他们一定会为了应付上级考核指标而做无效投资,最后把本来可以造机器、扩大生产的的钢铁都变成空置房的钢筋,锁死所有人的机会。
所以562期我说,公务员制度必须改革,必须有进有出,定期考核,有不可忽视的降级和淘汰机制。这样在文化上摧毁考公上岸的梦想,在管理上让公务员也分享产业升级的压力,整个社会才有未来。年轻人才能把西部那些烂尾奇观里面的钢筋抽出来,变成可以搞生产的高效机器,支撑自己体面的技术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