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投 c 刊中的几率有多小?
- 1 个点赞 👍
其他先不说,你这个五天就给你回复了,还挺好,至少拒稿也及时告知了,不浪费时间,要知道,很多期刊不收也不回复或者隔了大半年才回复,白白耽误作者时间。
回到你的问题。
本科生投中C刊概率,不敢说百分百不可能,只能说可能性几乎为零,有也只是凤毛麟角。
而的你这篇文章,大概率是因为身份导致的拒稿。
因为国内的期刊普遍卡作者资历(学历职称单位),特别是核心期刊和学报,现在有些普刊也是如此,本科生一作甚至只要带本科生的稿件就都不收,即便文章质量达标。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质量达标,为什么期刊就不能把文章收了呢?
因为核心目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专家在评核心目录的时候,想要快速判断文章质量高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作者学历、看文章是否有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支持,不然难不成真要每篇文章都仔细阅读?不现实。
唯学历是不合理,但从整体上来说,博士教授写的文章,质量肯定比本科生写的文章质量高。
所以为了让提高期刊整体的质量,为了不被核心目录刷下去,提高稿件作者的资历,是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办法。
而且核心期刊编辑有限,很多都是学校或者事业单位的人员兼职,基本就3-4个人。
编辑少,投稿量却巨大,再加上里面还有不少对自己盲目自信(实际文章质量很水)的作者来稿,如此巨大的审核工作量,一篇篇仔细审核显然速度太慢,设置作者学历门槛,这样就能快速剔除很多不符合期刊收稿标准的稿件,大大提高审核效率。
而且上面说了,高学历作者写的文章整体质量确实高于低学历作者,你觉得编辑是更愿意在博士教授写的文章找适合刊登的稿件,还是在本科生文章里找呢?
所以,别抱怨这种要求不合理了,确实不合理,比如提问者这篇文章,估计文章主题、质量差不多是能达到期刊的收稿标准的,无奈却因为作者学历不够而拒稿。
你这篇文章如果还想发核心,建议找高资历作者挂名,但估计得让出一作了,如果不愿意让,试试国外的核心吧,至少不卡作者学历(但同为核心,投稿难度自然也不会低)。
我是青墨,关注我,可以获取更多期刊知识,帮你提高投稿效率,提前规避很多潜在风险!
编辑于 2023-06-01 21:2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青墨 - 0 个点赞 👍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发C刊,其他刊物上发表文章都不算数。但是,人们发现,要在C刊上发文章越来越难了。这是为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C刊发文量越来越少。C刊每两年评一次,每次评选出的数量在有效期内是固定的。每次评选出来的C刊大约相当于中文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总数的20%。总体上,所有C刊所刊发的文章总量成下降趋势。目前,全部C刊的载文量大概是每年7万多篇。比几年前下降了将近30%。之所以会下降,是因为各个C刊越来越倾向于少刊发文章。由于C刊的评选主要依据的是引用率,发表的文章越少就意味着分母越小,引用率就会上升。尤其是C刊是按类别比较的,在同类期刊竞争中发文多的刊物很容易被摊薄引用率。于是,所有的C刊都努力少发文章。但作者群却在不断增加,供求矛盾自然会越来越突出,发C刊的难度自然而然会不断提高。而少发文章的必然选择是发长文章,因为刊物的版面是相对固定的,要减少发文数量,就只好刊发长文章了。这样,大家看到的C刊文章越来越长,就是必然的了。一方面在C刊上发文越来越难,另一方面C刊上的发文越来越“啰嗦”。有极个别的文章似乎跟专著差不多了。事实也表明,少发文,发长文,是进C刊和提高排名的捷径。分析一下那些挤进C刊行列的几乎都是有少发文和发长文相“伴随”才有可能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越来越少的作者有发文机会了。有个别的刊物为了少发文,甚至把月刊改成了双月刊。一下子减少了不少作者的发文机会。有的月刊年发文量仅有130-140篇。大家可以想象其长度是多么令人叹息了。不过,刊物也是为了生存,主编们也没有办法。期刊评价导致的!所有的评价系统都很注重引用率。期刊主编和编辑们也别无选择,除非不想进核心。
第二,C刊对所刊发文章的作者层次要求越来越高。有人发现,高层次的作者引用和转载比例都明显高于一般作者,而且有的期刊评价系统还将作者层次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评价。这就产生了指挥棒的作用。于是,期刊都倾向于发所谓“高层次作者”的文章。几乎所有C刊都不发硕士生的文章了,发硕士生或者本科生论文的C刊恐怕要绝对地凤毛麟角了。博士生单独发论文也比以前困难了。甚至普通学校的教授发文章的难度也在增加。大多数C刊更倾向于发“名人”“名校”的高层次作者文章。如果作者是教授博导+博士生的,不少刊物会倾向于将博士生放在第二作者。期刊主编也没有办法。对于办刊者而言,首选是进C刊,因为所有评估、奖励、填表都只承认C刊。若C刊进不了,也希望进入其他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系列。比如北大核心、中国社科院核心等等。核心系统有作者层次指标,那就要按照它的指挥棒办刊。有的期刊评价系统还有专家评价环节。而现在的专家多数只了解有限的刊物,他们大多数也是靠知网数据库检索查找参考文献。这样,专家对期刊的认知非常有限,评价的时候也不大可能先调查专家了解多少期刊。只要是专家似乎就被假定为对学术期刊很了解,被假定为有资格进行期刊评价。专家在有限的期刊质量认知基础上,当然就会重点看期刊所刊发文章的作者层次了。然而,毕竟“高层次作者”是少数,“名人”是少数,大多数作者属于“无名鼠辈”,属于普通层次作者,所以只能等高层次作者版面占据之后剩余的地盘,才会考虑次高层次作者。这样,自然而然大多数作者就感到很困难了。高层次作者来不及写,许多期刊排着队想发他们的稿子;普通作者写了文章却没有C刊愿意发;发非C刊又不被承认,等于不发。这样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魔咒。
第三,C刊越来越倾向于更多地约稿,刊登自然投稿的比例越来越小。C刊普遍的主要稿源都是约稿和专家组稿。而编辑约稿和组稿,肯定会首选“高层次作者”。据说,许多办刊人似乎都认同这样的办刊经验:期刊主要取决于主编,主编的策划和办刊思路决定着期刊的质量。于是,大家都按照这个经验去办刊,都去策划、组稿。在国际上主编基本上不需要在稿源方面做什么事情,但在中国则主编为了弄到好稿源,几乎是挖空心思,费尽一切脑筋,要动用所有关系,去求高层次作者的稿子。有的刊物有钱,甚至不惜重金去“优稿优酬”。普通作者愿意支付高额版面费,也难有C刊可以发;而高层次作者则到处是挡不住的发表之路。不同层次的作者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天壤差别呀!不少主编都是专家学者。不做主编的时候,都是被人家求稿,一旦做了主编就得求别人赐稿了,感觉也是天上人间一样的不同。当然,主编和编辑们之所以“低三下四”求人赐稿,也是被逼无奈。人家都是这样办出C刊的,你不这样,无论如何也不安心的。可见,现在的以刊评文体制不仅让大多数作者没有地方发文章,而且让每个主编甚至编辑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所以,发C刊难,不要怪主编,还是源于管理体制的问题。
许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急于提高GDP,会进一步简单化地“坚守”以刊评文体制。这会带来985、211、“一流建设高校”等高层次作者聚集的高校受益匪浅 ,这些优质高校会有更高的C刊产量,而其他学校的学者们将会更难发C刊。久而久之,中国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两极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极少数高校会成为“垄断”知识创新的态势,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则会沦为“无知识创新能力”的纯粹教学机构。于是,少数那么几个高校极有可能站在世界名校的前列,成为站在珠穆拉玛峰顶端的巨人,实现国人的世界一流高校梦想,而大部分高校则只能表现平平。这样,建设成效显露出来了,靠的是大多数高校的平庸化。绝大多数的下一代年轻人将在这些表现平平的高校里接受教育,极少数佼佼者在国内的世界名校里排队等候签证,被输送到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深造。这是我的预测。若读者有心的话,可以去统计分析一下看这种两极分化趋势是否存在。所以,我强烈建议,有小孩的读者朋友,尽早把孩子的外语弄好,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将是唯一出路,因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好高校将会越来越少,大多数孩子没有机会进去的。
发布于 2023-05-14 21:09・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闪投学术·陆老师 - 0 个点赞 👍
不说全部吧,只能说大部分本科生,就不用想着发C刊了,国内核心发论文有多看重作者资质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也不用细说了,而且本科阶段大部分学生应该不会产出内容质量比较高的论文,所以很多期刊就默认了的本科生的科研水准不在自己的认可范围之内,但是可以试下普刊,或者低分区的SCI,这些还是可以一试的。
核心期刊看重文章的质量,高质量的论文肯定会受核心期刊编辑所喜欢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发表核心期刊,有一定的硬性指标。
一、核心期刊发表要求?
1、南大核心 南核期刊发表需要的硬性指标: ①南核要求作者学历是博士及以上,职称要求是二本院校9副高及以上:可以是博士讲师、硕士副高等。如果学历或者职称没达到要求,就没办法再以独立作者的方式发表论文。 ②除学历、职称外,如果有课题研究或基金的作者,会相对更有优势。 ③南核文章对文章质量要求很高,查重率要求控制在:5%以内。
2、北大核心 北核期刊发表需要的硬性指标: ①北核发表难度相对南核要低一些,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即可,有的高职单位也可以。 ②北核的查重率没南核严格,一般控制在5%-10%,但也有个别刊物要求重复率在5%以内。 不管发表哪本期刊,最重要的还是提升稿件质量,好的文章是不愁发表的。
关于文章质量,给大家几点建议:
1、选题新颖 期刊编辑第一眼看到的是论文的题目,如果题目不符合,就会直接被拒稿。论文选题素材就在身边,可通过阅读文献,找到对自己更具优势的选题。
2、文章逻辑、思路清晰如果文章逻辑思路不清晰,会影响到编辑对于文音的阅读,这类文章是犯了最基本的错误。关于文音逻辑问题,如大家不知道如何修改,可找专业的人帮忙宙稿。
3、创新性 文章创新性这个问题,一直都跟大家强调,可见有多重要。论文的撰写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所有的文章都一样,数据、结论、方法都和现有的研究差不多,这就没有创新性可言。
4、写作规范 论文写作只要有规范性,前言不对后语,文音用词不够简短等问题都是不会通过编辑的审核。所以投稿自审文章显得尤为重要,提前发现问题,修改后再投稿,避免投稿返修,延长投稿时间周期。发布于 2023-05-19 11:4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学术在线 - 0 个点赞 👍
如果不是刚需的话,建议换本质量较高的普刊试下,因为国内核心期刊很看作者资历,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论资排辈。下面说下核心为什么难发:
1、发文量越来越低
核心期刊以影响因子作为主要评价手段,而影响因子是前两年被引次数除以这两年文章数。因此想提高影响因子,不外乎增加分子或是降低分母。近年,核心期刊的总载文量据说减少了三成之多。
2、核心发文需求越来越大
核心论文发表要求已不再是高校老师的专属需求了。单位评职称,要发表论文:硕博士毕业,要发表论文;本科电请奖学金,要发表论文:申请高校硕士,要发表论文,发文需求越来越大
3、审稿流程严谨化
近年论文发表产业的曝光和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新闻频现,现在大多数期刊有一套完整的审稿流程。由于外审专家大多兼职审稿,个人工作繁忙与否直接影响到稿件的审理周期。外审阶段停留一两个月也是常有的事情,更有期刊设定一篇文章的外审不止一个。
导致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通常都要2到3个月,如果还要返修则会更久。等录用以后,刊期很可能也要排到10-12个月左右。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出刊一年半也很常见。这也是很多作者转而投向国外期刊的原因之一,很多EI、SCI审稿速度比核心快很多。
4、对作者的资质要求更高
①对作者职称单位、学历要求不断提高,有更多的人需要发表核心,好的期刊根本不用担心稿件数量问题。编辑部会优先选择单位好、职称高的作者,有很多CSSCI越来越多地选择约稿。
②很多期刊偏向于接收有课题或基金的文章基金的申请在某和程度上的确可以反应作者的学术水平,同时获得资助的课题往往有经费支持,也更便于作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总之,核心期刊发表将来会更难。大家要多做计划,早做准备。
编辑于 2023-05-19 13:4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富贵竹 - 0 个点赞 👍
本科生投C刊中的概率,几近于0,很难。当然话不能太绝对,肯定有本科冲C成功的,但是太少了,只是个例。
杂志社给题主的回复,套话的色彩很重,也可能是身份原因导致的拒稿。建议题主发普刊或者学报吧!
C刊一般要求:大学单位博士或者副高以上,有课题最好。当然,身份资质不是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得文章质量高,不过本科生刚开始系统接触专业知识,学术体系都还没有很深入了解,一般很难写出什么高屋建瓴的东西出来。更别说,你的竞争者,都是高校的博士、讲师副教授了。
本科生建议发什么级别?
博士要求发C很正常,本科生一般没有那么多限制,评奖学金、保研一般发普刊就足够,学报核心更好。在这个阶段,有学术思维,能提出问题就是比较不错的。本科生建议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匹配刊物,不要盲目拔高,一味求远。可以发一些普刊,或者学报之类的。文章质量真的不错的话,可以找导师带带发北核。
为什么C刊要有身份限制?
C刊并非一直都是C刊的,核心也有评选,之前是两年评选一次(23年版本的还没出来)。期刊为了保持核心地位,提高影响力,会多一些约稿或者大家文章。并非期刊以人评文,作者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试想同样一篇文章,一篇刊登在C刊,一篇刊登在普刊,你肯定也更愿意引用c刊上的文章吧。
之前一个C刊的主编说过,C刊虽然来稿比较多,但也是很缺少高质量稿件的。有的稿子如果选题好的话,不管身份,也会破格录用。那对我们来说,更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努力发出C刊论文!
祝:大家好运!!
发布于 2023-07-12 14:03・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中州期刊联盟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