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觉得是发改委在蹭淄博的热度...
发改委的这篇文里,整了一堆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准营极简审批”、“推广信易贷模式”、“信用差异化监管”。
站位还挺高,直接挂上十四五。说得好像是在什么宏大规划下,才有了淄博烧烤的成功;而且要趁着这次成功,继续大力推广。
不就公平秤嘛。
公平秤八十年代就出现(北京79年就有公平秤),是各地工商整顿市场的有效手段:

缺斤少两一直是小商贩的传统艺能。而且由于当年市面上有大量杆秤,这种秤在刻度上很容易做手脚,伪造出“高高的”的假象:

(估计现在很多人别说读这种秤,“高高的”是什么意思都忘了)
于是各地工商想出了最简单明了的办法:在市场里设置公平秤,是多是少当面验货。
国家计量总局在80年要求各地设置公平秤和公平尺。
这个监管办法在10年后逐步成为硬性要求。例如14年的《北京市场公平秤设置与管理规范》,就要求每50个档口秤必须配1个公平秤。
换言之:在纸面上,公平秤至少是多数城市农贸市场的标配。
然而这些纸面要求在现实里往往执行不佳。

这是15年新闻快车的报道,记者在市场里就没找到公平秤。
类似报道非常多,咱不找远的,找今年的:

注意这个报道还早于成都鬼秤被曝光。
根据该报道,朝阳通双里市场的公平秤放在办公室里,平时不打开,已经积灰:

丰台万家君晓市场的公平秤没通电、没有标识市场监管的联系方式:

照规定来说,市场不设公平秤或公平秤无法使用,市民是可以投诉的。但公平秤“失能”就是很普遍。
一个文件,北京如果执行不到位,那其他地方就是看脸;
有强制要求的市场区域都公平秤“失能”,那路边摊就是看摊主今天良心重几分。
在良心越发贬值的同时,科技进步也在加速鬼秤的进化。
这是六年前关于电子鬼秤的一个报道:

鬼秤早就告别了调刻度的机械化时代,迈入电子化。
设备一般有类似童锁的按键模式,激活后进入虚报读数状态,最猛的能多虚报100%,即所谓“五两秤”。
一遇到市场监察,则可以一键退出,此时一克也不少你。
公平秤失能和电子鬼秤流行,加上年轻人对斤两手感不如以前,共同促进了宰客狂潮。
所以我个人觉得:淄博的经验,就是把二三十年前的规定落实下去了。
没那么多花里胡哨,不需要那些复杂新词。
我不是反对新技术。某些大城市搞的无人值守公平秤确实很牛逼,但那些“社会信用电子平台”等玩意属于添头。
有公平秤、公平秤可用、举报电话有人接听有人处理,这些才是基本。
做好这个基本,市场环境算达标了八成。然后你再搞那些花里胡哨,根据地方财力丰俭由人。
基本都不做,隔三差五逮几只小猫充KPI,那“淄博经验”不可能被复刻。
再往大了说,这是咱这某些体制的老毛病:业务不是按规定,而是按某种约定俗成。
例如公平秤,按规定是要有/要能用/要能举报。但假如没有投诉、或纠纷能和稀泥、或本地消费者已坦然认命,那不管也可以。
只要不转化成会影响KPI的数据,那规定可以不照做。
于是在KPI之外的社会治理,非常看地方的意志,有时候真得搞点运动式整顿才有改观。
但运动式整顿搞多了,又会进一步削弱纸面的权威。万一换个领导换个重心,破事又得卷土重来。
发改委的名字里就有“改革”二字,应该从淄博烧烤里总结点促进改革的东西。把已经有的纸面功夫继续落下去,比添新词靠谱。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