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2个

为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总是最先发生在西方?

匿名用户
1446个点赞 👍

因为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是需求,没有需求科学家确实可以搞出很多东西,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甚至在不同的地方、因为需求不同,明明有用的新发明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比如十九世纪美国的工程师搞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发明,就是在火车的轮子上装上传动组件,用这个东西,可以让火车在拐弯的时候,变得更稳定。这个东西在美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但是在英国就卖不掉、西欧人也不感兴趣。美国人就很愤怒,我们输入了你们这么多铁路技术,为什么我们好不容易有点创新,你们却不要呢?是不是歧视我们?搞贸易壁垒

于是他们决定到欧洲看一看,然后就惊奇的发现英国和西欧的铁轨是笔直的,逢山开隧道、遇水架桥,地势低的地方欧洲的铁路工程师就垫高、地势高的地方欧洲人就挖沟,欧洲的铁轨几乎是直的,火车在铁轨上就是一顿猛开。实在不行才会拐弯。

他们就问英国人你们为什么不能让铁轨绕着山走呢?非要在山上开隧道?英国人说“废话!地多贵啊!”绕着山走就要占更多的地。但欧洲的地价高,开隧道跟征地比其实贵不了多少。

反过来为什么美国人不学英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呢?因为美国西部是旷野,大平原上的土地跟白送一样,你为什么要开隧道、架桥?你绕过去不就行了么。

这就是需求与技术的关系。同样的为什么要发展蒸汽机呢?是因为人工太贵了嘛。为什么人工太贵呢?因为人不好欺负嘛。

如果人好欺负为什么还要搞蒸汽机呢?给口饭吃就行,那别说蒸汽机、拿《甲方乙方》的话说连“骡子啊、马啊”那些需要吃饲料的大牲口都可以好好歇歇了,他们都比被贬低到一文不值的人值钱。

所谓技术,我们不谈科学,说到底就是需求驱动的。因为人有需求、人有追求。人想生活的更好、有更多的快乐、有更多新鲜有趣的事情、有更多的闲暇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人需要技术。

这些东西我需要五个人搬,但五个人的钱在这儿,你们能不能俩人把这钱挣了?这时候技术的意义就来了。

也就是说人越值钱的地方,用技术替代人就越有利可图。一个工人和他的女朋友齐心协力,一天可以在巴黎砸一千根钉子,他们抱怨说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可以砸更多的钉子,他们被迫加班加点。可你想想看如果两千根钉子的人工成本连蒸汽机需要的煤都买不来那还用蒸汽机砸钉子干什么呢?多雇几个人不就好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古登堡的印刷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确实引入了一项(我没说发明)划时代的技术,在任何游戏里、印刷术都是能大幅度提高文明水平的技术!但是怎么样呢?他一辈子都没赚到什么钱,搞不好还破产了。

为什么古登堡可以在欧洲引入活字印刷?因为书的需求到15世纪已经变得非常高了,随着大学的扩大,对书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书的成本由几部分组成,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抄写。

中世纪的书是修道士们在缮写室里一本一本的抄出来的。但到这个时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于是一个商业化的抄写机构开始出现,抄写变成了一门生意,有人负责平整纸张、有人负责画线、有人负责抄、有人负责画装饰画、有人负责搞开头的第一个花体字母。每个人各司其职、高度分工,结果就是抄书速度大幅度上升。但即便如此依然供不应求。很多学生会买没插图、没花体字母的手抄本,既因为他便宜、也因为他快。否则你来到巴黎好几年,你要毕业了、你订的的书也终于做好了。

因为抄写成了一门生意,因为这门生意有利可图,用活字代替抄写才有意义。如果在十世纪的西欧,全城可能就几个人认识字,你在墙上写一行拉丁文“本店有活字印刷”大家看了议论纷纷然后问你“你画的不是很好看,能不能加只鸟什么的?”你的生意怎么做?

那反过来为什么古登堡老师没赚到钱呢?因为虽然用活字取代抄写工有利可图,但要实现这一点却需要让印刷图书和手抄本在价格上拉开差距。

手抄本是纯手工打造、印刷本则是机械复制,是个人都会本能的觉得手工打造的东西应该贵一些“凝结在商品之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嘛!”

但在书这件商品里凝结的不光是抄写工的劳动啊。书的价格里还有一大块是牧羊人、屠夫、皮匠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呢!那时候的书用的是羊皮纸。这玩意里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决定了书便宜不到哪去。确实古登堡的时代德意志已经有了造纸术,但那个时代的造纸术因为缺乏原料,所以造出来的纸也不便宜。古登堡老师在羊皮纸和这种人工纸上印刷,印出来的书都不便宜。

那如果印刷术和手抄本从质地上就决定了价格差不了多少,那为什么读者不多花一点钱买更有13度的纯手工打造的手抄本呢?

你们想想看为什么古登堡老师流传下来的作品是“古登堡版圣经”呢?因为圣经长啊,对开本还要印那么厚。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羊皮纸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越长的书,需要的抄写成本越大,抄写成本越大,活字印刷就越有价值。同时圣经需求量也大啊。因为需求的多、抄写工忙不过来,抄写工的费用就上涨,使用技术进步去替代抄写工才有意义。

所以说到底技术想要进步,首先需要“拿人当人”,人工成本高,那么用其他技术替代人才有意义。

但人工成本到底从哪来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社会有需求。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无非是用人来满足还是用技术来满足。

比如我想听音乐,那最初催生的就是羽管键琴,这东西好歹可以摆在家里、之后是钢琴,这个东西的音色更丰富可以更好的还原管弦乐队的音乐,这东西还皮实当然是相对于羽管键琴。然后催生的是曲谱出版,否则我一辈子弹车尔尼么?

但所有这些都有技术门槛,我得识谱、我得练琴,才能愉快的在家弹钢琴。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是勤学苦练好学上进的,可能技术到这就完了。但就是因为多数人懒、多数人不想勤学苦练,自动钢琴才能出现。我不识谱但我们家钢琴可以自己弹厉害吧?

我买不起自动钢琴!没事我们有八音盒啊!自动钢琴说到底就是个大八音盒嘛!

八音盒效果不好跟钢琴没得比!这在某些地方就是无理取闹了。但在另一些地方这不是无理取闹,这是商机!于是留声机来了!

留声机之后是磁带、磁带之后是CD、然后是随身听、是walkman、是mp3、是iPod、是IP hone!

当你把一个喊“八音盒不好听”的人踹出门去的时候,你踹走的是之后所有这些发明。如果每一个社会都量入为出,都克勤克俭、都拒绝消费主义,能自己干就不求人,都不尊重人的价值,都认为自给自足最重要、不跟别人交换。钱宁可扔井里也不能便宜了外人。那这一切的进步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一个社会人人都想吃点好的、喝点好的、玩一玩、乐一乐,人人都喜欢瞎琢磨,技术才会进步。这个戏好,我能不能回家听呢?堂会诞生了。我能不能躺着看呢?家班诞生了。

但我家没有水榭、没有凉亭能不能躺着看呢?如果下一个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你算老几?连园林都没有还想看小妾在凉亭里唱《牡丹亭》?看郑屠户怎么拿油手抽你的脸!

但这个需求有没有意义呢!有的!幻灯片就可以在家看。电影放映机、电视机、你们最熟悉的日本老师都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的。

很多人认为是战争催生了技术的进步,这话有没有道理呢?有的!跟我前边这些矛盾么?并不矛盾。战争是什么?战争背后是交战国的君主和政府、是国家财政,是一个目的明确、投资充裕的需求。战争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无非是政府代替了千千万万个我们这样的升斗小民,那我们缴纳的税款去整体消费。

它当然应该推动技术进步。互联网不就是军事技术么?

但为什么互联网技术在某些军事强国就没发展起来呢?因为这些国家的需求一直被集中管理嘛!

锌管是用来装颜料的高大上的东西,你拿它装牙膏?你说的过去么?但装完牙膏之后人们就忘了它原本是装颜料的了。这就是市场和商业的胜利。

同样的互联网原本是军事技术不假,但哪国的军事技术也不是让老百姓拿它聊天、拿它刷屏、拿它灌水、拿它吃播的。

都发现了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什么在有的军事强国它就停留在实验室里,进去还要换拖鞋穿大褂,在有的军事强国它就变成了大菠萝、变成了cs、变成了版聊、吃播、甚至互联网*聊了呢?

因为有些地方社会的需求里政府集中消费只占一部分。大部分人并没有跟着指挥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很多人还在瞎琢磨,另一些人会琢磨怎么才能满足这些人的瞎琢磨。

你留给社会的份额越高、留给每个人的闲心越多,技术就更容易变得千奇百怪,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没有意义。就好像我当年想搞共享停车场纯属瞎琢磨一样。

但人类的进步,就是无数个瞎琢磨汇聚在一起,水滴石穿的结果。也许在漫漫长夜里它们只是些繁杂、刺耳的噪音,但只要你不去卡住他们的脖子,让他们都老实点,这些水滴总有一天会汇聚成一条发光的江河,那一刻人们会明白那些噪音就是人类的文明。

人要有尊严、有价值、才有促使技术去取代人的可能。如果机器比人值钱、如果能源、磨损、折扣超过了人工成本,那就不会是技术替代人,而是人替代技术。如果人足够贱,那就不需要给马钉马掌,完全可以给马穿草鞋,配个人提鞋就行了。

只有社会够宽松,人可以瞎琢磨、有非分之想,需求才可以扩大到足以吸引技术去满足的程度。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都被集中力量办大事了,那社会的技术也会被吸引到这些大事上去。如果大事可以引发技术革命,那就无疑是赚了。可历史上多数时候技术革命是试错的结果,是需要广撒网搞不好能瞎猫撞上死耗子的!

所以…

编辑于 2023-06-28 08:49・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1 人已赞赏

赞赏用户
高林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