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浑身充满钱臭味、极其功利且物化女性的“教育名师”,这样的老师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无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本来是一个教育讲座,目的是“教育”,而不是传播功利性的价值观,这太像洗脑传销了,这可是一个中学啊,底下坐的都是中学生,最年轻的一代,处在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候。
评论区所说:这个所谓的教授告诉我们说:考到北京去,全中国的女人给你挑,考到合肥去,全安徽的女人给你挑,你考不上大学,跟你过日子的只能是你的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他还强调,只有娶到好老婆才能改善基因生出更好的儿子并称要让他的儿子娶一个美国白人生出更好的后代。

这个教授本身的价值观属于极端崇洋媚外,极为功利化,但是其实国内这种风气是一直存在的。
我真的受够了这种金钱至上的腐朽风气,国内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信仰的,我们更多的信仰是钱,我们最大的成功是有钱,对钱和权力的顶级追崇,不关心理想、公平、真理和人类的尊严,也不关系宏大的叙事,只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古人云独善其身、明哲保身,追名逐利,衣锦还乡。
看看媒体上,一群人无脑舔富的,看看王思聪这么火也就知道大家对钱的无脑吹捧了,稍微干了点正常人做的事情,底下一顿吹捧王公子真是厉害,对富二代的期待已经这么低了吗?也不管他自己本身身上有什么美好的人格特质,反正有钱就是第一位的。
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依旧非常的单一化—也就是钱(财富),这样单一价值体系下,东亚人能活得不累吗?工作的唯一标准是钱,好像名牌大学、高薪工作才是成功的标准,如果说挣钱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让自己过上温润大气的生活,这个无可厚非,那第二个赚更多的钱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各种攀比,(攀比是因为主流社会认可的比较的维度太少,标准太单一,所以才卷),一直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审视下。追求过度积极和努力让身体出现了问题,各种心理问题。
《倦怠社会》这本书里面提到:
当今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过劳症或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之中并不存在压抑和否定机制。它们更多地指向过度的积极性,不是否定性,而是缺乏拒绝的能力;不是“不允许”,而是“能做任何事情”。因此精神分析学不适用于这些病症。抑郁症不是压抑的后果,不是由超我一般的统治机制所导致。在抑郁症患者身上,没有发生“转化”过程,没有关于受压抑心理内容的暗示。
导致抑郁症和最终精力枯竭的原因在于,过度紧张的、过量的、自恋式自我指涉,这种自我关注带有自我毁灭的性质。疲惫的、抑郁的功绩主体在不断地消耗自我。在同自身的战斗中,他因为自身而困苦不堪。现代功绩主体没有能力从自身中抽离,无法抵达外在和他者,无法进入世界,只能沉湎于自身之中,却导致了矛盾的结果——自我的瓦解和空虚。他将自己困在一架不断加速、围绕自身旋转的疯狂竞争(Hamsterrad)之中。
这是一个非常浮躁且激进的世界,你要树立远大理想,你要实现个人价值,你要功成名就,你要衣锦还乡。
本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克服人性的弱点,例如嫉妒心,虚荣心,攀比心,傲慢心,要真的懂得为社会,世界奉献自己,做利益众生的事,有着高贵的人格和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才是值得敬仰的。李银河说过真正成功的人生是:灵魂澄澈 ,精神丰满,真正随波逐流的是枯死叶子,只向着钱看就如同枯死的落叶,随风飘落,个人还是觉得理想很重要,是一个人的锚点,是抵抗无意义感和空虚感的支点,我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过好体面的一生,问题是当你的那些欲望满足的时候,你真的能够快乐吗?
听到这句“为中华复兴而读书”,还是很感动的,上一次听到这句话,还是从我弟弟口中,一个专科生,在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属于学历鄙视链的末端,但他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是吊打那批精致利己的、整天在网上各种喷的985 、211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