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回答最幽默的一点并不是有人用“俄罗斯视角”解读斐迪南大公这个帽子扣在教材身上,试图给教育界扣黄俄帽子,也不是有人用“法国视角”来解构上述做法,用“法国叙事”来澄清没有“俄国叙事”,甚至还有人用后者的回答去前者的回答的评论区来“澄清”。
最幽默的是中文平台必须在俄和法之间找一个源头,然后在俄和法之间似乎有一个高低贵贱的关系,法属于西欧所以它的叙事更“高贵”,拿它的叙事能“澄清”俄国的叙事,甚至能作为“打脸”。
斐迪南大公温和吗?温和,但是他仍然是奥匈帝国大公,再开明专治的君主仍然是君主,只要是实权君主,那就离不开军警宪特系统维护他和他家族的君权,你当然可以找到比他狂热的君主,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温和的当权者”+“地区强势国家”+“只能在被暴力侵占和温柔臣服之间二选一的小国”,然后“温和的当权者”被刺杀,战争爆发,这件事就像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而有人因为伊藤博文事实上不赞成立刻全面侵华而称赞他温和一样,你们在意俄国叙事,在意法国叙事,有人在意塞尔维亚叙事吗?有人在意中国叙事吗?
一群人拿俄国叙事作为帽子来扣中国教材,而建制派反击方式居然是“科普”这个叙事是法国叙事,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是可以合理化的?
编辑于 2023-02-05 03:59・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