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蕴姐姐(题主)穿越回一战前和沙皇说“斐迪南大公是个军国主义者”,沙皇应该会笑着和题主说:亲爱的,我才是军国主义者
斐迪南大公的幕僚埃伦塔尔在担任奥匈外长后决意在巴尔干推行扩张政策。他主张把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实际上的占领变为直接吞并,并拿下奥斯曼的巴尔干领土。他的核心目标是萨洛尼卡,巴尔干半岛上最有战略价值的要地,拿下该城后的奥匈将能建造一条从维也纳出发横贯巴尔干直达萨洛尼卡的铁路,把贯穿马其顿地区与新帕扎尔区的走廊牢牢掌握在手中,进而让奥匈掌握中东与亚洲的贸易路线。这一构想和大公对奥匈折衷协议的痛恨结合在了一起,新的帝国将是维也纳、布达佩斯和萨格勒布的三元帝国,忠诚于哈布斯堡王室的克罗地亚人将压制匈牙利对帝国扩军计划的反对,从而让匈牙利不再能阻挠帝国的一切积极行动
这大概是将斐迪南大公称作“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的证据。但在一战前,斐迪南大公的构想真的狂热吗?输掉普法战争的法国在非洲大举扩张殖民地,一口气吞掉了小半个非洲,建立起了庞大的法属非洲殖民地。一战前的法国时刻想洗刷普法战争的耻辱,法国的将领们坚持进攻的哲学,甚至1913年10月颁布的新《野战条例》赫然把“进攻”放在了第一条,他们坚信法国将赢得新的战争的胜利。德国的施里芬早在1899年就制定出了取道比利时的战争计划雏形,即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他的继任者毛奇虽然被迫放弃了取道荷兰,但同样是个坚决的主战派。在亚洲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的俄罗斯决心不在欧洲接受同样的失败。英国或许是唯一一个没有战争打算的欧洲强国,问题在于英国是殖民体系的既得利益者
因此你会发现,如果认为计划扩军+扩张就是军国主义者的话,一战前的欧洲没有不是军国主义者的人,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制定针对其他国家的战争计划。再考虑到维也纳对巴尔干的野心是在其被迫退出德意志后的无奈之选,斐迪南大公的计划很难说是军国主义狂人的妄想
如果考虑军国主义的严苛定义“军队绑架国家”的话,其实塞尔维亚才更像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塞尔维亚国王是在陆军刺杀了其敌对王朝的国王后上台的,因此其将自己的王位归功于军队。在两次巴尔干战争后,获得了巨大声誉的军方竭力阻止文官政府管理新的土地,军队和政府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1913年,因一位上校和文官政府代表在谁先祝酒一事上发生的冲突,政府颁布法令在一切场合文官都拥有优先权。其结果是军队开始上下活动罢免首相帕西奇,在俄国人的干预下军队才作罢,国王也从政坛引退,支持帕西奇的亚历山大王储成了摄政王。刺杀斐迪南大公的计划就是塞尔维亚军队中的秘密团体支持的。塞尔维亚对巴尔干同样有着勃勃野心,卡拉乔尔杰维奇国王以斯拉夫民族主义为旗帜提出了“大塞尔维亚”计划,计划中塞尔维亚的领土包括奥匈的波斯尼亚二省以及外莱塔尼亚的部分领土。在俄罗斯的撑腰下,塞尔维亚不仅成了奥匈在巴尔干扩张路上的绊脚石,甚至可能威胁到奥匈本土
能被塞尔维亚威胁到的奥匈在一战前和人分享的是“欧洲病夫”的称号,意思是积重难返、国力衰退的老大帝国,这样的国家称其为军国主义国家实在很勉强
奥匈单实行男性义务兵役制就几乎导致财政破产,因为此前奥匈军队从未超过三十万人。受过军事训练的奥匈人口比例是全欧洲最低的,仅百分之零点二九,连意大利和俄罗斯都有百分之零点三七和零点三五。奥匈人口在欧洲仅次于俄国,但帝国陆军兵力居然只有法国的一半,俄国的四分之一。这支兵力单薄的军队在火力上也不如其他国家。奥地利军队每三百三十名士兵才有一门火炮,法国和德国是每一百九十五名士兵配备一门火炮。这些火炮在质量上也不如其他国家,帝国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她的军队全部换装新式急射武器。皇帝的保守思想也阻碍了帝国陆军的革新,皇帝在检阅试验中的装甲车时认为这种武器不会有任何军事用途
奥匈的动员能力同样不如其主要对手。一战前的战争已经显示出战争对弹药的巨大需要。在日俄战争,一门俄国火炮每天发射五百发炮弹。而奥匈通往边境的铁路数量和道路质量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庞大的运输任务。奥地利开往东部边界的列车数量是一天一百五十三节,俄国则是两百六十节。更何况帝国在1866年以后、一战之前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战争
帝国陆军的战争能力也聊胜于无。帝国境内有十几个民族,兵员说着五花八门的语言。实行义务兵役制后,让每个士兵都学会八十个德语词这项要求都很难得到贯彻。普奥战争的失败让皇帝对贵族军官失去了信心,他取消了贵族免于考核担任军官以及优先升迁的特权。结果是贵族纷纷退出军队,而军官薪水的微薄又让上层中产阶级不愿加入军队。只有下层中产阶级和穷人愿意把自己的子弟送进军校,因为军校不收学费。这些人对帝国很难说有多少忠诚度,在帝国看不到尽头的升迁链条上,绝大多数人只能混到校级军官退役,退役后几乎没有多少退休金。因此绝大部分军官的心思根本不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上,而在怎样捞钱上。军队中贪污和贿赂盛行,为了钱出卖情报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奥芬贝格股票内线交易的丑闻刚刚在内部解决,第一艘无畏级战舰又被发现舰身过重、舰速过慢和火炮不合格。然后爆发了扬德里奇事件,扬德里奇利用自己和康拉德参谋总长儿子的友谊向俄国出卖奥匈的火炮技术资料。最具轰动性的是雷德尔上校向俄国出卖情报的丑闻,而这起丑闻离一战爆发只有一年时间
帝国军费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匈牙利的阻挠。匈牙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反对帝国扩军的计划,担忧其会被用来对付自己。匈牙利在1903年同意帝国增加征兵员额时,附加了在匈牙利的军队悬挂匈牙利旗帜的条件,并让匈牙利地方防卫军获准配备火炮。奥地利人还得为匈牙利支付其四分之一的军费。为了让匈牙利同意实行义务兵制度,皇帝同意匈牙利的军校和军事法庭使用匈牙利语而不是德语。从此匈牙利军官不用再学习德语
外莱塔尼亚对帝国的阻碍还在于其民族和经济政策。外莱塔尼亚同样是多民族地区,但马扎尔人牢牢把持着政权,选举权被严格限制以确保马札尔地主控制匈牙利议会。马扎尔人对其他民族采取强制同化政策,在外莱塔尼亚这边发行的纸币上只有匈牙利语一种语言,而内莱塔尼亚有八种语言。当皇帝威胁用武力时,匈牙利才在1907年放宽了选举权限制,但依旧施加了多重限制,包括公开投票,以确保马扎尔乡绅能控制选票的流向。马札尔地主对发展工业也不感兴趣,当奥地利的工业迅速发展之时,匈牙利依旧处于农业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不难理解斐迪南大公对匈牙利滥用折衷协定的痛恨。大公授意之下,1905年奥地利在其作战计划中悄悄增加了一个针对匈牙利的U计划。在大公的构想中奥匈将改革为三元帝国而不是二元,从而一劳永逸地消除匈牙利的掣肘
即使在内莱塔尼亚,民族矛盾也完全没有得到解决。1907年召开的扩大选举权后的第一届帝国议会上,各个民族的议员吵成一团。在波西米亚还爆发了巴德尼危机,当巴德尼通过了一个更开明的语言法,要求波西米亚公务员掌握捷克语时,德意志人上街抗议这项法令,导致皇帝被迫将其取消。这并没有结束德意志人、捷克人和斯拉夫人互相之间的暴力行动,反而招致了捷克人的怨恨。帝国对匈牙利的妥协让捷克新兵也开始在部队中用捷克语答口令而不是德语。1908年和1911年帝国动员捷克人时,捷克人集体卧轨阻碍动员。1914年捷克部队在火车上高唱塞尔维亚国歌表示抗议
另外,奥匈帝国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民族国家,斯拉夫人在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并没有受到压迫。反而,克罗地亚人一直是王朝的拥趸。在1848年革命中克罗地亚人帮助维也纳先后镇压了维也纳市民的起义和匈牙利人的叛乱。斐迪南大公虽然有扩张计划,但他并不是想奴役斯拉夫人,而是想提升斯拉夫人在帝国中的地位以制衡匈牙利人。在斐迪南大公的计划里斯拉夫人也是帝国的主体之一,塞尔维亚对他的刺杀很难说究竟是为了解放,还是披着斯拉夫皮的大塞尔维亚主义
所以说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幕僚与其说是什么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不如说是志大才疏的“青年维也纳党人
教材对斐迪南大公的批评,大概率是编者抠出塞尔维亚参与一战并非帝国主义性质之后的画蛇添足。毕竟,你很难指望编者对奥匈帝国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按照欧洲五大列强的刻板印象直接给奥匈套上一个评价帝国主义国家的模板。不过大公的波斯尼亚之行倒确实是为了向塞尔维亚显示奥匈对波斯尼亚的统治,虽然安排此次演习的康拉德因在雷德尔上校事件后失去大公宠信而转投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以保住自己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