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了弊大于利,那就要好好看看利在哪里,弊端又在哪里。
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正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紧迫的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相对消费的不足,另一个是市场系统性的违约风险。之前讨论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去展开了,把这两个结论直接拿来用。
第一个问题,居民没有足够的能力消费掉自己产出的商品,倒奶杀牛也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经济问题。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遇到产能过剩也是很正常的,只是一般情况下靠着国际需求增长掩盖了内需不足问题。国际需求也有波动的时候,比如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靠的是把大量的产能通过“三下乡”的方式出清。
今年国际经济大概还不会太好,一旦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的问题将立刻展现出来,扩大内需又成了急迫的问题,最近扩大内需调子起的很高,但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如何让居民有能力消费。市场层面会调节收入,经济好收入一般也会提高,经济不好,收入提高靠市场是很难实现的。
想要转出通缩螺旋,就得靠宏观政策来干预,国外经济体也试过很多方法,简单列举几个:
1)比如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大基建,以工代赈,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来间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比如农民工的收入。但国内外都一样,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真正转化成普通居民的收入之前要层层分流,对于增加普通居民收入,再来扩大内需的效率太低了,此外,太多了无效投资都是一锤子买卖,投资收益比并不高,水司楼关公像,一遍遍的拔马路也不是什么好的刺激经济工具,但花钱却非常快。
2)提高公共福利占gdp的比重,省得就是赚的,福利越高,居民的用于应对不确定风险的储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政策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钱真的拿去消费,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怎么办?尤其是房地产捆绑公共服务,根本就不敢花钱,再比如逐年下降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得靠自己。所以增加公共福利占比有利于扩大内需,给居民消费的信心。
再说日本模式,经济增长表现确实不好,但两个指标非常能说明问题,一个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经济体,另一个是东亚进入发达国家后,生育率几十年下降幅度有限,现在还有1.3左右,政府举债维持公共服务支出是有代价的,但也是有收益的。
3)直接发钱,欧洲美国带来了通胀,但不发钱供给冲击下也会通胀,与我国最大的不同是这些国家多是产能输入国,而我们是产能输出国,与其担心通胀这个成本,比如担心未来几年的经济收缩、日本过去发钱也不少,但最担心的还是通缩,比如安倍经济学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扩大政府支出尽可能的把通胀提高到2%,但并不容易z。
今年储蓄增加26万亿,供应多少货币都变成储蓄存起来而不是有效的投资和消费,这已经是流动性陷阱的表现了,说明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逐渐失效,该试试发钱或者提高公共服务的方式来干预经济了。
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一些,就是债务陷阱,读者今年也发现了,房企可以违约、地方城投可以违约,唯独居民不行,而过去的债务转移就是在居民头上,一旦经济下行继续导致居民收入受挫,居民发生违约必然带来明斯基时刻的审判,因为这个钱在现有体系下没办法赖掉。改善居民的财务状况也未尝不是紧迫的问题,发钱是可以尝试的。
最后,这位经济学家并没有说出的是现有的模式是否弊大于利,城投债65万亿,政府明面债也在四五十万亿,这还是居民通过房地产扛下几十万亿的负债的前提下欠的钱,确实没有发钱,但政府债务一点都没少加,导致现在政府没钱,企业没钱,普通居民负债累累,经济内循环踟蹰不前。
给居民发钱暂时看来刚好解决两个紧迫的经济困局,产能过剩和居民财务状况恶化,退一步讲,即便真的弊大于利,但现在的土地财税模式和地方欠债做短期经济模式就好过给居民发钱的模式吗?毕竟经济增长指标只是一个数字,发展的真正目的是居民的生活质量稳定提高,而不是负债累累还要继续承接债务转移,还美名曰这样对经济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