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专家称「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中国经济就恢复了」,如何看待?用此种方式刺激消费合理吗?

搜狐新闻
7个点赞 👍

别这么含蓄啊,你直接说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捐给地方政府,中国经济就恢复了,岂不是更直接!
城投公司和银行是地方楼市最大的撑盘侠,现在,这最后一根支柱要倒了!

就在前几天,遵义最大城投宣布「156 亿债务展期 20 年,前 10 年仅付息不还本」,简单来说,遵义城投违约暴雷了。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成都完成了第三批土拍,这次土拍一共有48块地,流拍4块,成交44块,看起来拍卖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但这次土拍呈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是拿地的大多是城投,一共44块地居然有35块都被城投公司拿了,占比高达78%。

这里有朋友就要问了,什么是城投公司?

我举个例,比如在武侯区有两块地是被这家叫武侯资本的公司拿的。

详细查武侯资本背后的股东,其实就是武侯国有资本,是武侯区用来支持城市发展而设立的公司,购买地的收入最后又划拨到武侯财政局,在本轮购地的企业中,有几家企业的股东甚至直接就是地方财政

好家伙,这一套流程下来,地方政府卖地,再组建一个子公司买地,子公司找银行贷款,成交后再把土地抵押贷款,土地都不用自己开发,直接找个外包公司让他修建楼盘,自己当开发商,全程都是轻资产交易,自己只做一个左手倒右手的中介,房地产变成了一个轻资产行业,美得很!

这种操作手法简直是一举多得,自己地卖出去了、财政收入提高了、银行贷款发放出去了、地产商也能参与外包,吃口外包的肉,最后房子还卖出去了,而且市场还普遍相信国企开发商,这种操作模式简直完美。

10月8日财政部印发的文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无论怎么看,好像城投公司拿地,都符合这条政策限制啊,为什么这么完美的模式,还要被监管限制,为什么明显是顶风作案,全国城投公司拿地仍然大量进行,而没有被处罚呢?答案是现在的楼市,已经被这种模式给绑架了。

就以成都土拍为例,我们假设一个极端情况,如果城投和央企国企不参与这次土拍,那将会有41宗地流拍,流拍率高达85.4%,这种幅度的流拍,那就意味着当前这套房地产运行体系已经彻底无法运转,当前市场的房价支撑体系已经彻底不再,整个楼市价格再无安全垫

所以这些城投和央企国企参与拿地,实际上是在用地方信用支撑当前楼市的价格,在保护有房一族在房地产上面的虚拟资产,前期是觉得这种操作模式来钱快,现在是不得不用高价去拿地维持前期虚假的泡沫,反倒被这种运行模式绑架了。

另一个问题是,民企为什么不拿地了?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拿地的价格就已经过高,而市场需求下降,高价拿地之后无法高价卖出,利润空间太小,甚至修一栋亏一栋,那还有什么拿地的必要呢?而且城投和央企国企亏损之后还有其他解决方法,而民企的背后空无一人,既然玩不过,不陪你玩了还不行吗?

少了民企的参与,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人说国企修的楼盘要好得多,我看未必,我之前买的楼盘就是国企开发商,无论是质量和是服务态度,还比不上万科这些民企,尽管都是一个价位的楼盘,国企并不意味着品质的保障,顶多是不太会烂尾。

而且这次土拍数据还表明连国企和央企都不想拿地了,就剩城投在拿,自己的城市,自己托盘去吧,连国企都不跟你玩了。

除了参与企业性质之外,这次土拍还出现第二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几乎全都是低价成交,在48宗地块中,仅仅只有两宗地出现些微溢价,其他的全都是最低价成交,只要你敢报价,恭喜你,地是你的了。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底价成交的占比也是越来越高,还是那句话,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已经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几年楼市会持续低迷,就算报出的最低价,也没有购买的意义,无论怎么降息或者给政策利好,房地产都是一蹶不振。

不要再幻想楼市的低迷是短暂的,房价下跌已经是个明牌信息,我这都还没考虑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所以,就算这3万亿土地出让金,就是地方政府卖给自己的城投公司,左右倒右手,算是真实成交?

前两天中央明确说,不会给地方兜底,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

还是那句话,凛冬已至,留住现金,就是留住了希望。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发布于 2023-01-12 21:25・IP 属地四川
凌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