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2个

三年疫情之后,你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lynette
6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全球不是没有防控严格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韩,新加坡;香港的口罩令其实也没有解除多久。但这些防疫严格的地方总体而言是与病毒共存的,防疫和共存从来都不是冲突的两件事。

但世界上就只有中国有清零派,也只有这群人敢对着所有支持共存的人说“反人类”,并且他们还非常喜欢把防疫和共存对立起来,把所有支持共存的人污蔑成“躺平派”。可全球六十多亿人的选择都属于反人类,不正常的到底是谁?

疫情防控自从2020年和爱国主义挂钩后,性质就变了。经过2020和2021年的宣传,很多人潜意识里被传递的观念是“防疫”等于“爱国”,清零对他们而言是爱国主义的胜利。在这种爱国主义的熏陶下,清零脱离了它作为一个手段的工具属性,逐渐变成了一种带有立场的意识形态。

在疫情放开前,知乎上可是有一堆自问自答的清零派大v,每天无时不刻地在向大众科普“共存的危害”“国外有共存有多么可怕”。可实际上,共存or清零,从来不取决于病毒对人体的伤害,而是取决于病毒的传染力和防控的成本——“没有人想和病毒共存,可我们没有能力不和病毒共存”。

但哪怕经历了2022年,很多人依旧分不清“能不能”和“想不想”的区别。

很多支持清零的人的思维路径是:“我不想和病毒共存,因为病毒对人体有害,所以我们必须清零,把病毒赶出我们的生活环境!”

而支持共存的人的思维路径则是“防控的成本太高,无法持续,与其把资源都投入到一场注定无效的事业,最后失去所有而不得不放开,倒不如现在放开及时止损。”

清零派常说人类不感谢罗辑,我看着端午节熙熙攘攘,人流量比19年都高,到底谁才是罗辑?当然,他们会嘴硬说2023年经济也没起飞,常拿2021年作比较(尽管现在的一切经济问题,如生育率,就业率还有房地产都是从2021年开始恶化的)但比起一个还在封控中的2023,或者一个经济崩溃又不得不共存的2023,现在的经济状况简直好到飞起。

当很多人回忆起2022年那段岁月的时候,总会感到恍惚:为什么“注定要共存”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却不理解?为什么只有国内有清零派这类人?

我忽然想到这些年来热火朝天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连小城市都修了无数马路和轨道,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那段时间,是我最爱国的时光。可是现在回忆起来,我只觉得无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费用同样也是一个无底洞,而一个城市的维护能力却是有限的,这个能力取决于城市的财政,而财政又取决于经济和人口。

当年,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和爱国主义挂钩的。前段时间,知乎推给我一个2019年的回答,问:“中国那么多城市真的需要地铁和高铁等轨道交通吗?”很多高赞回答所传达的道理无非都是“因为中国很多城市需要提前规划和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等道理,把基建当做国力的证明。大道理谁都会说,但实际呢?许多城市的铁路规划不得不被叫停,一些地方的财政连公交的维护费用都难以维系,地方城投在2022年出现暴雷。

发布于 2023-07-04 00:07・IP 属地广东
敛尘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