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外贸
出口外贸是唯一的输血管,只有外贸能赚到真金白银,才能带动投资和消费。
只有出口外贸能赚取真金白银,资本才愿意持续投资你(的未来),因为资本觉得你的未来能赚更多。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本持续进行基建,城市化,产能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地产土地财政搭着城市化的顺风车也依赖着外贸的真金白银。
然而现在外贸崩了。
为什么?
1,产业升级被技术封锁打断,虽然部分能自研突破,但意味着原先高利润附加值的东西没利润了,外贸利润上限被锁死。
2,地缘政治危机加剧,产业链和资本开始转移
一方面世界级的内卷让大玩家们迟早要开始碰撞争夺;鹅乌战争中的站队和资本战让资本开始撤出中国。
二是前期高速发展下的贫富差距变大产生了底层民怨和原教旨极左情绪,然而却被上层刻意引导成仇外和民族主义,对外咄咄逼人,周边环境逐年变差。这客观上提前了和欧美的碰撞对抗。
三是统治层大方向从经济发展转向统治安全,对资本的优先度降低。比如疫情中的安全稳定大于经济的政策主导向让资本受到重创,也开始分散布局转移。
也就是,高端市场没我们什么份额,低端市场也要被分割分散到资本觉得更安全的地方去。
外贸一断档,国内的大问题就爆发了。依赖着外贸收入为基石的信贷扩张停止。信贷本质上和P2P一样,都是借新还旧,只要你的未来看上去美好,就有的是资本愿意借你更多。但问题是现在未来一片灰暗,加上人口也开始到达顶峰,资本不愿意借了,那信贷不继续扩张,你就得面对前面滚起来的已经远远超过你承受范围的债。
所以现在这样一点都不奇怪。唯一的输血口断了,体内还癌症恶化,人当然直接ICU了。
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财政已经习惯了多年高速的发展,至少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应对现在状态的经验和方法,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展现出什么能够扭转现状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能做什么?
1.如同官方说的一样:继续面向全球,坚持开放和全球融合。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应对危机唯一应该做的事,所谓一带一路就是这个意思(本质上就是寻找新市场替代老的欧美市场来消化我们的巨大产能)。但问题是这很可能只是口头宣传,因为我们现在做不到。出去统治安全考虑,我们的开放局限性很大,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现在还不存在能够替代欧美这么优质的消费市场的经济体。毕竟美国欧盟的GDP就已经占了全球GDP的将近一半,再加上五眼联盟的加澳新,传统敌对的日韩台。。。。。。这都快全球60%的GDP占比了,这还不算墙头草的东盟印度南美,这哪里是想替代就替代的了的?更不用说什么内循环了,完全杯水车薪。
2.长期贬值人民币,压低利率,以迫使储蓄流出,维持地产价格。同时稀释巨量债务风险。债务压力和财政不足,贬值货币和量化货币,又会导致一个悖论,超过一个临界点,就会从长期通缩变成恶性通货膨胀。这是个长期的温水煮青蛙过程,很多人其实已经开始感受到了。
但日本在这件事上曾失败了二十年,哪怕它拥有远好于中国的技术发展盈余。
3.短期内你不会看到外贸迅速瓦解(虽然已经是2位数下降了,但还没完全崩溃),因为中国正在转移大量产能去东盟,通过出口东盟再次集成,出口美欧,缓冲了这部分市场的丧失。
但产能能转移部分,产业工人没法转移是吧?为别人增加就业,提高自己失业率。
4.和欧美重新修好,一起收割其他蛋糕(可能性很低,等于自打脸了,会动摇统治的基本盘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