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操作不是陕西第一个干的,但陕西把事儿给做绝了。
2019年的时候,杭州就往100家重点企业派驻了100个「政府事务代表」。
阿里巴巴、吉利控股、娃哈哈这些都派了。
这出发点说的也很直白,就是企业和政府是两条线,但又是一条线。
以前是你们跑政府,后面是政府跑企业,现在就直接鱼水情了。
企业要发展,有些政策要弄清楚,企业要拓张,有些福利要拿到手,企业有问题,有些渠道要打通顺。
政府事务代表在表面上的权限也是很大的,说的是全权代表各级政府,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政府事务。
但他们在企业里面具体能做的事情,也规定的很死,至少是纸面上的很死。
就四个:信息沟通交流、政策释问解答、问题协调解决、项目落地推进。
大家来品品这四个工作。
第一项,就是个高级传令兵。
第二项,就是个移动办事大厅工作人员。
第三项,稍微模糊,不过主要也是协调传话。
第四个,更加模糊,项目要看是什么项目,落地是要看怎么落地。
但总体上来说,政府事务代表更多的是两边跑的角色,对企业自己的经营和管理,并不会直接有参与。
因为,派出之前也有记者很好奇,比如中国经济周刊就跑去围观了。
问了直白的问题。
政府事务代表是否会干涉民营企业经营决策?
是否会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效率?
是否会导致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杭州企业的嘴替了。
给出的回答是:
不兼职,
不兼薪,
和最关键的,不参与企业经营。
咱们说句大实话,企业不在乎你兼不兼职,也不在乎你要不要拿薪水,甚至情缘你拿点儿。
只要你不参与企业经营,那问题就不大。
杭州也不是第一家,比如德州,山东的德州,在2022年也派出了首席政府服务官。
还有专门的名字,CGO。
还是和杭州类似的功能,「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关心事、烦心事和焦心事,都可以及时无障碍地直达政府部门,做到企业吹哨,政府部门快速地响应」。
其他例子就不举了,杭州和德州的例子就说明,如果是派出这种联络员性质的干部,其实企业是不排斥的。
我记得前段时间看现代奇幻剧《县委大院》,里面有两个驻村干部。
一个是不幸遇难的肖俊学,一个是理论上的男主林志为。

两个人对政策都理解,对工作都努力。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主角当过县长的联络员,下村之前县委书记还专门接见了一下。
于是,有什么事情都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很多在乡党委三宝书记看起来根本不能解决的事情,他都能有门路。
门路,才是核心。
同样的,对企业来说,这些派驻干部有时候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门路。
但同样是杭州和德州的例子,哪怕是联络性质的干部,企业最开始也是怕的。
怕什么?
就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问的:政府事务代表是否会干涉民营企业经营决策?
而陕西派驻的,是第一书记。
在担负使命方面,也提到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这一项。
可惜,这一项是所有使命里面排在最后的。
熟悉体制的都知道,政府发文件,顺序是很重要的。
排在面前的,基本都是加强组织建设这类的要求,也就是说这才是工作重点。
那对于经营者来说担忧很自然就出现了,你的企业还是不是你的企业,你的组织构架之外是不是还有另外一套组织构架,这套另外的构架会不会渐进式的取代传统构架,最后架空自己。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尝试,没有人知道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但民营企业经营者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国有企业的构架。
国有企业里面,是厂长说了算,还是书记说了算?
党委会和董事会,这两个机构到底哪个更大?
当然我们都知道,派驻第一书记的目的不是这个。
现在很多企业也都有支部,也没听说出现管理权混乱的情况。
但怕就怕,这个既可以点到为止,也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向。
刚跨完年,央视的《对话》节目,找了21位领军民营企业家,来集体发声,对2023年经济形势表达看好之情。

这期节目非常精彩,不知道为什么央视网上找不到了,有资源的建议找来看看完整版。
很多企业家都离不开一句话,就是中央经济会议。
毕竟经济会议上就有一句话: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