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丑来评价建筑是一件不专业的事。对建筑好坏的评价不是看建筑的美或丑,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建筑本身的逻辑和“真实性”。我在《具象化建筑》这篇回答里有过解释。
事实上,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都不美,甚至被时人评价为丑,但这不妨碍它们是好的建筑。比如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朗香教堂,


路易斯·康的达卡议会大厦、印度管理学院等。


也有先被认为是丑,后来又被认为是美的。比如埃菲尔铁塔、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等。


包括绘画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你很难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不丑吧,那它就不是好作品了吗?

可见美丑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且并不决定作品的好坏。
那么回到“天安千树”上来,它是否丑陋?从我主观的角度来说,我不觉得它丑。当然我也非常理解有人觉得它的外形犯了忌讳,就像有人觉得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最初的圆形开口犯了忌讳一样,我很理解。


那么它是好的建筑吗?或者说它符合建筑本身的逻辑和“真实性”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设计师赫斯维克对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分析是:场地前方是苏州河,比较开阔;背后是一些高层住宅,相对比较封闭。他希望做一个坡形的设计,这样建筑体量可以由高到低向景观较好的方向慢慢降下来,希望把人们的视线也向河面引导。同时,赫斯维克在做第一轮方案的时候发现整个项目有800多根柱子。通常的建筑设计中,柱子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它们被隐藏在建筑里面,默默地承担着整个建筑的重量,是“无名英雄”。而赫斯维克的想法是把所有的柱子延伸出屋面,赋予它们“表达”自己的机会。在柱头的地方设计成种植池,这样在每一根柱子的顶部都种上一棵树,最后种了几百棵树,形成了绿荫遮天的空中花园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但符合建筑的内在逻辑,而且还非常具有创意。
然后说说这个“十大丑陋建筑”的评选活动,这是由媒体建筑畅言网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
评委有: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王明贤,
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著名建筑评论家顾孟潮,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综合甲级)的主要创建人、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周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大器建筑工作室主持人曹晓昕,
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公共艺术年鉴》总策划王永刚,
超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建筑师车飞
评选标准有:
1.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
2.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
3.抄袭、山寨
4.盲目崇洋、仿古
5.折衷、拼凑
6.盲目仿生
7.刻意象征、隐喻
8.体态怪异、恶俗
9.明知不可为而刻意为之










我看了下评选名单,从主观角度说,除了第三个人体博物馆确实有点丑萌,其他的我都不觉得有多丑。或者说,其他还有很多更丑的项目并没有上榜。这就涉及到一个有点尴尬的问题。恶意揣测一下,评选丑陋建筑是个得罪人的事情,那么评选真的可以客观公正吗?评选的时候要不要掂量一下背后的甲方乙方信息呢?真的什么人都不怕得罪吗?好像上榜建筑都没有中字头的大设计院呢,可能大设计院的设计就是好吧。某一年很多人觉得库哈斯的大裤衩很丑,那么敢不敢选呢?当然这个评选才13届,那个时候还没有哈。那么2022年的榜单把一个外国设计师设计的天安千树放到第一名是不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做法呢?赫斯维克你虽然设计了伦敦奥运会主火炬、谷歌总部、纽约哈德逊广场Vessel享誉世界,但是在中国我们才不吃你那一套,祝贺你设计的天安千树喜提十大最丑建筑之首,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大国审美,哈哈哈哈好过瘾。在当前建筑行业产业升级困难重重设计院纷纷降薪裁员的现状下,评选最丑建筑颇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好比解决不了贪wufu败这些难的问题,就来抓抓过街不走人行横道这些小问题;解决不了公司现金流吃紧的问题,就来抓抓考勤这些容易下手的问题。
纵然如此,十大最丑建筑的评选还是有很积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娱乐性,可以吸引大众关注建筑专业领域,同时引导大众的建筑审美。那么可以把评选做得更好吗?我认为是可以的,下面是几点拙见:
- 评选十大最丑建筑的同时评选十大最美建筑,不知美,焉知丑。
- 增加评委多样性。评委名单一看都是中字头的老专家老领导,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十大最丑建筑”这么好的话题说不定精通自媒体的年轻人有更接地气、更开脑洞的想法呢?北上广深很多重点项目都是外企设计的,是否可以增加年轻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评委呢?
- 增加大众评委或大众投票。据说本次有次环节但未找到具体信息。也可以联合知乎搞。
- 变废为宝。有黑红也可以有丑红。典型例子就是万家丽。虽然审美确实不咋样,但在丑土俗的维度上设计施工用心,也赢得了大量年轻人的喜欢,成为了网红打卡点。28层可停118架直升机的屋顶平台做得非常干净,看不到一台空调设备,全部藏到了27层的侧面,光这一点就击败了很多施工图院的项目。
综上,虽然“十大丑陋建筑”的评选是“不专业”且可能存在“傲慢与偏见”、“捡软柿子捏”嫌疑的活动,但其破除专业壁垒,吸引大众关注的出发点是好的,且如果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参与的话,未来会有更多的玩法和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