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家所说的问题外,有一个问题在于:常年传统艺术的曝光率极低,目前会的人少,难以为继。
我娃最近也有这个问题,也想学一些乐器,前段时间去了武汉逛了一下,学钢琴小提起的成堆成堆的,老师好找,培训已经成系统了,但是传统乐器这方面找老师都是问题,更别说还要选了。
其实唢呐曲子还是不少的,而且地位是不可替换的,举个例子:水浒的《好汉歌》,三国里面的《这一拜》,《小刀会序曲》也被大量影视剧用过,比如说周星驰电影里面不止一次的用过。
这些曲子的唢呐无法被替换成其他乐器,换了就没那味了。
不光是唢呐,好多传统乐器都是如此,传统乐器是传统音乐的部分,而传统音乐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然说我个人对于西化的问题没有那么敏感,但是把传统文化都丢了也不是个事。
目前这块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传统文化没人搭理,自然不会在传统音乐里面创造新元素,而传统音乐缺乏新元素,又把传统乐器带进沟里,没有熟悉传统文化的人进行创作,传统音乐和传统乐器自然难以为继。
过一些年,连熟悉传统文化的人都少了,小孩们自然会遗忘掉这些东西,甚至即便是学都很难学。
举个例子,满大街都能找到钢琴老师,传统乐器又有几个人会?
这还是教授方面,商业化方面也是如此。
没缺乏熟悉传统文化的,就无法在传统文化里面创造新元素,缺乏新元素,商业化也做不下去,反复复去的都是老曲子,这种情况不光发生在唢呐这些乐器上,也发生在类似于京剧之类的上面。
大量的乐曲被创造出来才能被提炼成精品。
发布于 2023-01-11 15:43・IP 属地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