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铁的事实说明前些年闹腾欢的所谓供给侧改革已经彻底过去了。最后是一地鸡毛。
我们谈的最多的一个经济学名词曾经就是供给侧改革,布局很宏大,听着也很高大上,内容很多,还有大数据帮着算计。顶城设计比如促进资源整合、优化投融资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但操作起来主要就是这么三点:
促进资源整合,比如把那些民营的煤矿、钢铁厂再关一批,资产怎么办呢?并入国企,统一管理,所谓重组优化;形式上还可以搞一些混改。
优化投融资结构,更明显,对房地产银行不继续贷款了,多出来的钱去搞实体,扶持民营经济;而实际地方上一直抵制。根本就没有实现过。
实现产业升级,就是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解决“卡脖子”技术,优先扶持芯片、生物医药、新型装备制造业等等。可是大佬们在股市上割韭菜之后,减持都跑到国外去了。
这几招看着都针对了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希望把落后产能淘汰了,新型产业得以发展,资源能够整合起来,生产效率也得以提高。
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出了很多问题,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
先说第一个问题,促进资源整合,啥叫整合,讲白了就是大并小、强并弱。
但是谁大、谁强?当然是国企大,民企小;国字头强,民字头弱。
怎么整合呢?行政上可以用各种名义,比如环保,关一批厂;资本上,可以直接进行收购,或者资产重组。
之前一直有人在说国进民退,虽然官方也出来表态不是这么回事,但在一些传统领域,其实就是这么个状况,而传统领域吸纳的就业人群也最多。
这样问题就来了,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还要缩减固定资产和人员,你要精兵简政,轻装上阵,但是老百姓是要养家糊口,吃饭过日子。
如果大规模清退原有职工,就像上世纪搞工人下岗一样,工人没了工作,从体制内的稳定职工变成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又没有多余的技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要到处打零工。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创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些被赶出体制的人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寄希望于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再回体制内。
如果一两代人赶不上,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和体制内的人差距越拉越大,最终无论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贫富差距都越来越厉害。
那么民间此时会怎么自救呢?如果工资性收入已经不能改变生活状态的话,只能拿出自己的积蓄去赌一把。
有赌银行理财的,有赌股市的,有赌P2P的,有人赚了钱,也有人输的血本无归,最终落入到社会最底层,但是大多数的人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如何优化投融资结构?
之前社会上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房地产,为什么房地产会脱颖而出并且很多年里长盛不衰,其实还是和钱有关。
所谓优化投融资目的还是要让钱有地方去,这里有个前提,钱是怎么来的?
我们用的货币,本质上说是国家对我们的负债,大家把钱存银行,银行也对你负债,你从银行贷款买房,又反过来对银行负债。
这前前后后,都逃不过一个债字,是债就得还,怎么还?要么就是用未来的收入还,要不就是等财产升值,显然,后者来的更容易。
而什么样的投资品最好呢?就是房子,房子最贴近老百姓住的需求这是一方面,但关键是它和地方政府牢牢绑定在一起,房子卖不掉,自然地就会不好卖,地不好卖,就没有财政收入,那拿什么搞基建,拿什么还债,企业资金链可以断,政府资金链断了,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事情就麻烦了。
所以楼市可以“房住不炒”,可以限购限贷,但该托底时还是要托底。关键是这个底最终还要花钱买房。
但是前面说了,普通老百姓买房既是为了住也是为了投资赚点钱,你要说用工资性收入去还房贷,就算还得起,也没多余的钱消费了。
如果指望有钱人托底,算了吧,有钱人只会割穷人的韭菜,韭菜割不到,早就跑的无影无踪,还给你托底?做梦去吧!

如果经济稳定向前发展,也许把房地产逐步从国民经济支柱的位置替换下来还有腾挪空间,但是一场新冠疫情,百业凋敝,大家都没钱了!
没钱,此时要再去替换房地产,转换投资方向,猛的抽出资金,那只会让更多的家庭破产,银行一堆坏账,所以还是要继续稳,还得保持原先的资金体量不变。
于是,优化投融资结构到最后又变成了稳定房地产。
但是接下来遇到第三个问题,钱还是在房地产里出不来,怎么实现产业升级?
实际上,我们还真的做到了,也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不管是载人航天、还是芯片制造或者是国产大飞机,新型战斗机我们这几年的进步都突飞猛进。
但请注意,这虽然是企业搞出来的,但都带着国字头的名号,里面清一色的央企,几乎没民企什么事,集中全国力量办事,办成一两件,其实不算难。
但要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光靠一两个国企显然不够,还是要有一大批像华为这样的民企,要有比肩苹果、特斯拉这样的硬核企业,我们有没有呢?
有,但是数量太少,体量也不够,怎们办呢?有个好办法,就是用资本市场来引导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但是这招在美国这样运行了几百年的资本市场有用,到我们这,就得打个问号。
有了科创板,大家肯定不会去争取上主板,要求高、标准多;能走注册制,绝不去审核制找死,总之一句话,进了资本市场就行,甭管是真才实学还是几张PPT。
等进去之后就好办了,能把企业干好就继续干,干不好就把股价拉高了,到时直接套现走人。至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那是顺带的事,干好了脸上有光,股民跟着喝汤,干不好,拿钱走人,反正股市不缺韭菜。
反过来说,如果真的都是像华为那样的硬核企业,上市只是公司初期融资的一种方式,后期形成盈利后应该不断地回购股票或者给股民分红,再或者想着去主板上市继续做大做强。但是,有几个企业这么做的?

我们看到的都是企业永远喊着缺钱,技术永远在攻关,高管永远在套现,但就是看不到成果,看不到盈利。
这样的民企,自然也指望不上。
三个问题下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在前面冲,地方政府在观望,房地产还是产业支柱,老百姓在股市里还是韭菜。经济总量是上去了,但是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然,这有外部影响,比如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但内因还是占主导作用,比如央地之间的财税问题,国企与民企的效率问题,还有这么多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于是乎内外夹击经济每况愈下。债台高筑,寅吃卯粮都快十年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都快被吃光了。老百姓的眼睛雪亮雪亮的。再也不敢投资买房了。于是社会上印再多的钱,放再多的水,最后都回到了银行。房地产经济等于又遇到了日本90年代一样的危机。民族资本家也没有了信心。就像日本一样政府打算收房地产税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后一个稻草。房地产这个蓄水池子彻底被破坏了。所以形成了银行26万亿的存款,终于是水漫银行。
这不是一场供给侧改革就能决定的,到了在需求侧启动改革的时候了,实践中在经济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具体怎们做,我们放在以后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