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经济因素(消费减少、流通变慢、抗疫国债),以及心理因素(风险意识提升、重大消费减少),叠加导致了住户存款增加,储蓄率上升。
一方面,人民币存款分为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另一方面,住户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中的结构性差异如何(譬如,体制内外、有钱人穷人、行业职业类别,存款分别增加幅度)。不知道央行除了公开发表报告,内部(研究局)是否做更细致的分析。如果缺乏粒度更细的数据,我们往往就只是猜测。猜测就很不准确。
1、首先,是消费少了。整个经济活动受到疫情极大影响而部分停止。循环流通减少了,就沉淀下来了。如果经济活跃,流通速度加快,那么M2不一定会沉淀在存款状态,而是可能更多进入其他科目,譬如现金。
2、其次,从货币供应去理解。存款是M2的主要组成。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可以计算出M2增长了28万亿。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存款增加。但M2并不全是存款。M2是广义货币,包括了M1和准货币。准货币涵盖了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比如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把它当作货币供应总量是有道理的。总之,数字上,M2主要是存款;因果关系上,货币供应量增多,导致存款增多,或者说存款增多,反应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多。但不能将货币供应量理解为就是印钱。
2022年有些特别因素,比如抗疫支出较大。年底专门发了笔7500亿特别国债。
3、看绝对数量指标,还无法理解背后的驱动因素。储蓄率上升值得关注。媒体曾对2022年前几个月数据进行过分析。就是说,居民确实提升了存款意愿。
中国居民储蓄率出现四大新现象:一是2022年以来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截至2022上半年,居民储蓄率达36%,较年初提升5个百分点;二是银行存款利率降低的趋势下,住户存款总量高增,2022年8月住户存款较年初增加10万亿,是去年同期的2.3倍;三是存款定期化明显,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高达68.9%,为历史最高水平;四是储蓄倾向处于高位,近六成居民倾向更多存款。
4、疫情、经济状况提高了国民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资金准备,恐怕是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即使自己旱涝保收,但看着别人手停口停,看着若干行业大规模裁员,看着亲友们家里小作坊倒闭破产或不再续租店面,也会增加危机意识。房地产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购房意愿下降,也会导致居民存款增加(如果购房虽然可能会部分转化为非金融企业存款,但大部分会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支付供应商欠款、员工工资等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