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个问题下,有不少回答都认为特斯拉降价仅换来3万订单,整体不及预期。
然而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有点“和稀泥”,我认为特斯拉这波降价的成果整体来看中规中矩,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之前回答中,我分析过特斯拉这波降价被动多于主动。
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特斯拉这轮降价幅度太大,动作太猛。
作为特斯拉销售主力,此次降幅高达数万,价格均突破历史新低。
这还只是官方指导价,部分地区叠加店内补贴,实际成交价还要更低。
一口气降这么多,对老车主情感和品牌影响不可能没有负面影响。
……
实事求是的说,特斯拉主力产品已经略显老化,更新迭代速度明显不足。
特斯拉Model 3量产至今已有7年之久,且这些年来总体上看一直是小修小补;
特斯拉Model Y相比Model 3有改进,但整体而言也是同平台的产物;
纯电皮卡Cybertruck我个人曾经寄予厚望,奈何特斯拉动作太慢,至今量产计划仍停留在PPT层面;
更不要说Model X,我已经记不清多少年没有真正意义上换代了……
而在三电系统层面,特斯拉46800电池本就算不上划时代的革新,结果目前产品性能和量产进度均不及预期。
再加上FSD高阶辅助驾驶目前仅在北美推送,特斯拉各车型带给消费者的新鲜感自然有所不足。
彼时特斯拉刚刚降价,很多话我没说太狠。
如今特斯拉降价后引发各类讨论乃至消费者维权,大家也都看见了。
更进一步说,目前特斯拉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中国市场售价仅有美国本土的七成五到八成。
以至于网络上有调侃:“美帝良心想,中帝良心特”。
说到底,还是市场竞争环境使然。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特斯拉的价格自然稳不住。
而对于降价可能的影响,我的看法则比较中立:
一方面,特斯拉大幅降价是在消耗其积累的品牌价值,我从不认同“特斯拉降价打垮国产”的言论。
另一方面,特斯拉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仍然不菲,我不认同“特斯拉降价是品牌自杀”的看法。
如今分析特斯拉订单增长,我的看法也是如此:
一方面,如此大幅降价只换来三万订单,还不到上海工厂半个月的产能,这结果很难说非常乐观;
另一方面,三万订单毕竟只是降价头几天的效果,预计未来订单增长仍会部分延续。
就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2023年市场竞争大概率空前惨烈,具体原因可以看这个回答:
特斯拉大幅降价锁定的订单,即是满足自身产能,也是在打击竞争对手的潜在市场。
实事求是的说,我认为特斯拉大幅降价对国内品牌会有不小冲击,未来数月内很可能有一家甚至多家企业跟进降价。
当然具体来说,特斯拉降价对不同品牌影响也有不同:
我个人认为,蔚来和理想受冲击相对较小,小鹏受冲击相对较大,问界和比亚迪(少部分车型)也会受一定冲击。
蔚来高端建设较为成功,主力车型售价已经跟特斯拉拉开了身位,两者用户群重叠度不高;
理想主力车型均为增程,主打的也是6/7座家庭用车,跟特斯拉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化;
这两家受冲击相对较小,应该没什么争议。
小鹏在自动驾驶研发方面相当执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多,我个人认为是挺难得的。
只是说实话,小鹏目前的销售主力P7与特斯拉Model 3定位比较相似;
重点发力的新锐车型G9也是五座,势必会受到Model Y的影响;
再加上G9上市时尽力调整型号和售价的操作,对小鹏也是不小的打击。
好不容易G9的销量逐渐爬升,这档口碰上特斯拉大幅降价,运气确实不太好。
问界目前是增程/纯电两条腿走路,增程销售占比相对多些。
相应的,问界产品层面的强势点主要是大电池增程+鸿蒙智能座舱,跟特斯拉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
但Model Y降价对问界终究是有影响,而且问界目前缺失高阶辅助驾驶,这方面确实是短板。
期待后续搭载MDC套件的新车问界M9,带动问界品牌整体向上发展。
比亚迪目前气势如虹,在手订单仍然相当充足,前不久还刚刚宣布小幅涨价。
整体来看,作为两超之一的比亚迪,可以说是最不担心特斯拉降价的品牌。
前不久比亚迪刚发布超高端品牌仰望,手握易四方平台新锐技术,更显游刃有余。
但实事求是的说,比亚迪目前中高端车型跟特斯拉还是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客户群也有重叠。
比亚迪汉相对好一些,走的是传统B价格成熟稳重实用的路子,跟特斯拉Model 3定位有明显不同。
但比亚迪汉目前月销量高达两三万,少部分客户还是有可能转投特斯拉。
更何况还有新锐车型海豹,不论价格还是定位均与特斯拉Model 3颇为重合。
所以我认为,比亚迪整体肯定是不在乎特斯拉降价与否,但少部分车型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另外,过去我不止一次强调过:
2023年特斯拉可能会带着新46800电池+HW4.0算力平台+FSD全面反攻,届时可能对国内车企形成真正的挑战。
不过目前看,特斯拉46800电池不论性能还是量产进度都有些不及预期。
考虑到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同样量产在即,特斯拉在动力电池层面可能仍不占优势。
FSD能否在北美之外广泛推送,同样是个未知数。
以目前特斯拉较为缓慢的更新迭代速度,2023年未必能拿出太多大牌。
只是我个人一直秉持一个态度:料敌从宽。
蔚来新平台不断发力,理想品牌和用户群不断巩固,小鹏和华为在国内部分城市推送城区高阶辅助驾驶,这些都很不错。
希望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更全面的发展,也希望国内半导体产业与汽车产业合作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