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车上的电子后视镜已经用了7年多,基本就是一上车就会打开,全程都不会关,实际驾驶中也基本不看对应的传统后视镜。

中间靠上面那个屏幕就是电子摄像头投射的右后视镜的图像,已经用了七年,完全实时反馈不延迟,可以手动调节亮度,在晚上弱光环境下,甚至比传统摄像头更清晰反馈车辆右后方路况。
而且在7年的使用中,从来没有一次延迟、死机、黑屏过,个人觉得这电子后视镜技术真的非常简单耐操,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在实际驾驶中,我基本是100%不看传统的右后视镜,如果要右转,右边掉头,全部都是余光瞅着中间屏幕进行驾驶。
用了这么多年的电子后视镜,实际个人觉得传统后视镜完全可以简化去掉,直接用高清、高感光的电子摄像头代替。而且用习惯了之后,觉得电子后视镜真的太方便了。比如我自己用的,右后方的路况投射在中央屏幕上,右转/掉头都不用转头去看右后视镜,我可以同时看前方路况和右边路况,即便右转,也不怕前方突然跑出来个人,安全性大幅提高。换了其他的没有电子后视镜的车,即便是那种豪车,有着全方位预碰撞预警的被动安全设置,但总觉得向右转向有点忐忑,因为我必须要转头看右后视镜,而放弃了观察前方的路况。
此外,电子后视镜还有很多好处,一个就是硕大的后视镜变为小巧的摄像头,风阻会变小,高速上的油耗会进一步减小。

其次传统后视镜在窗外,极易受雨水的影响,因为一个是本身的镜面会被雨覆盖,第二是侧面窗户玻璃会被雨覆盖,这两种影响会使得雨水稍微大一点,后视镜就变成了摆设,很难看清楚车辆侧后方的细节。而即便后视镜加热,也无法在雨水较大的情况下见效,更不要说侧窗玻璃上满是水珠了。

而电子摄像头放在凹陷处,雨水很难影响成像,即便是雨天,也能很清晰看到车辆侧后方。当然,如果超级大雨或者正好有水溅到摄像头上,也有可能影响成像。但这个几率真的非常小,比传统后视镜模糊,车窗玻璃模糊的几率要小得多。这辆车我驾驶了七年,也只碰到过几次,顶多就是靠边停车,把摄像头重新用纸巾擦拭下即可。

同样的,电子后视镜这样也有利于晚上的观测。比如为了防晒,侧窗贴膜较深,晚上灯光不好的情况下,透过侧窗看后视镜,外面光线暗淡,加上车窗镀膜的缘故,不容易辨析夜色中深色衣物骑车的行人、路人。即便天冷天热,为了安全也往往要打开窗户,才能看清楚后视镜内的景象。而把膜裁掉一点,不谈晒手了,说个老实话,这样裁膜,不管怎么弄都十分难看。

而电子摄像头就不会受到车窗镀膜的影响,甚至有高感光模式,同时调高屏幕亮度,使得车侧后方的晚上景物比直接无窗看后视镜更加清晰。而大太阳,或者晚上后面远光灯,在刺眼的情况下,投映的外界景象也可以自动调低亮度,让其不再过亮,这种自动切换在手机拍摄是很常见的模式,汽车的电子摄像头也可以做到。
其他的安全方面,后视摄像头也优于传统后视镜。
比如影像可以投射到驾驶者更舒服观察的位置,电子后视镜也是可以调整方向来改变摄像头的位置来获得不同的视野。可以做到驾驶者在转向、掉头的时候就不用频繁扭头观察,这样即便经常改变方向,也能一直注意前方和侧后方的路况,有效减少安全隐患。
如果更智能化一点,可以用摄像头定位测后方车辆的动态距离来保障安全,比起现在普遍用盲点监测用的超声波雷达要来得更精准,范围更远。在无法安全并线、转弯的时候,可以直接显示在靠近驾驶员的屏幕上,而不用驾驶员的视野短暂脱离前方,必须扭头观看。要知道,高速上哪怕是视野离开前方路况一秒看向右后视镜,那么在120公里/小时的疾驰中,就相当于有33米都没看前方路况。
另外,电子摄像头也可以在某些时候调成广角、长焦模式(算法还可以修正边缘畸变),来获得更大、更远范围且不变形的视野,比如你在左车道,想看下右侧三车道的情况,看下是否能够快速横跨车道,而传统右后视镜只能看到右侧临近你的那条车道。
下面是我拍的对比,可以看到摄像头的投射屏幕比右边传统后视镜更大,容纳的内容更多,原本传统后视镜看不见的行人和地桩也能看到了,也就意味着你有着更大的安全视野,帮助进行更多路况判断,从而减少了安全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