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晚年。
晚年的朱元璋和朱元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不要混为一谈了。很多大佬分析过了,其实朱允炆是朱标、朱雄英之后的第三选帝,实际上的映射对象。老爷子在先后痛失长孙和长子后,将对长子长孙的感情投射到了在血缘上与之(朱标朱雄英)最为亲近的朱允炆身上,从而“名正言顺”的立为皇太孙继承大统。
这是很多大佬乃至巨佬晚年会做的一种抉择,比如汉武帝刘彻选了刘弗陵,是觉得小儿子像他(且没有威胁),把逼死太子刘据的愧疚投射在小儿子身上;隋文帝杨坚选了杨广,也是觉得杨广勤俭专情极像他自己;唐太宗李世民选了李治,投射的是自己杀兄弑弟的愧疚,选李治则诸兄弟可活;宋太祖赵匡胤选了赵光义(辜且以为),是将周世宗柴荣主少国疑的恐惧投射到自己儿子身上;就连英明伟大如教员,晚年考虑的也不是who can who up,而是谁像自己,投射的不能说就完全没有“最美奋斗者”“抗美援朝战争烈士”的影子。更不要说数不清的老人,在最后一段时间把家产给了照顾自己的子女甚至保姆。
晚年的老人,尤其是临终的老人,其思维是极度收缩的,甚至收缩至一个点上。说句不好听的,都到这个时候了,老人家还能记住几个人,也就想起谁就是谁了。至于壮年时期全面考虑的那些要素,已经不重要了。
回到本题,“晚年”朱元璋心里的朱允炆,是糅合了朱标和朱雄英优点于一身的继承人,既使偶尔清醒的时候也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儿,但老人家总有期翼、总有幻想、总有侥幸,都是我老朱家的血脉,能差到哪儿去,假以时日一样称为明君圣帝。但这个时候的老人家思维已然混乱,尽管看上去依然威风凛凛英明神武,实际上老人家的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在强化最后的唯一的执念——朱允炆可以的。如果这个时候朱元璋还能如壮年时的开明,开个选储大会,大家都说,畅所欲言,兼听则明,则在不同的意见之中说不定就选了宋太祖的路数。朱家二代随便(其实也不是随便)拎出个来继承大统,其他的也不敢妄动。
回到本题,老爷子怎么想的不重要。说白了,老糊涂了,自欺欺人。但形势比人强,比人强就是比人强。所以老爷子不考虑的事儿有人考虑,老爷子不给的江山有人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