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反战”。
为啥呢,我没看到“反战败”有什么学术著作(整个知网只有一个石姓学者的一篇论文里用了“反战败”这个词),什么艺术作品(这是个很好的方法,直接让你过滤掉了绝大多数网络上的无效论战),所以说这就是互联网一个小圈子,一群人生造的词,是互联网上众多以为戴上别人就会尊重你,你就有资格对别人评头论足的“纸王冠”之一。
被指责“反战败”最多的就是日本了。
我就想起我最近看的几部日本的作品。
一个是黑泽明的遗作《一代鲜师》(还没到),里面就是讲一个大学老师退休之后和学生们的师生情,以及黑泽明一些对老年对死亡的思考之类的。背景就是二战前后,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开始老师家很穷,穷到小偷来都没啥偷的,这点就已经反映战争让多少人走投无路的;后来经过轰炸,连这么个房子也没了,老师一家只能住在厕所大小的地方——还得是日本厕所;不过随着战后的建设,日子一点点又变好了。
这里面似乎没什么反战思想,但是客观表现了战争对于人的影响。
再比如最近买的哆啦A梦的大全集,有一集动画里似乎有台词说“日本战败了”,但是漫画里暂时没有(因为不知道以后有没有,这个大全集是收录了所有短篇,我才知道光是第一回机器猫从抽屉里钻出来都好几个版本),但是书里表现的就是,当时非常苦,学生们不上课,吃不饱,还天天挖防空洞,大雄爸爸差点累死饿死。

没看到“日本战败了”,里面人物也没跪下谢罪,但是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非常直观的反映出来了。哪怕是还没被轰炸的大后方都是这样,当时《哆啦A梦》的宣传词还是“适合1959年出生的孩子阅读”,所以说这就是这些孩子父辈鲜活的记忆。
包括之前很有争议的《在这世界的角落》,《永远的0》,《起风了》,对于战争对人的影响都有非常残酷和深刻的表现,喜欢的画画的姑娘最后断手,天才飞行员只能当炮灰,天才设计师只能设计杀人的战斗机,请问假如“高堡奇人”了,这些人的生活会更好么,手能接回来么?天才飞行员的命能回来么?任何有梦想,有自己生活的人都会知道战争是什么,更何况是这种无意义的战争。
指责别人“反战败”的人往往不是“反战”的,而是“想战胜”,这种战争本身带给每一种个体灾难的作品极大的刺激了他们,“原来打仗会死人”,“原来打仗人会像狗一样死去,没有任何价值(海明威)”,“原来侵略别的国家会战败!”毕竟他们还盼着有人当炮灰,自己躺着刷手机就能完成他们不可告人的“万邦来朝“、“理想版图”的白日梦呢。
如果这个问题养肥了,根据一些人动态里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到这些“反战”原教旨主义者指责别人“反战败”是假,“怕战败”是真的画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