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回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表示「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透露了哪些信息?

经济观察报
519个点赞 👍

谢邀。

降首付比,那是刺激你加杠杆;

降利率,那是让银行们少赚点。

独独不敢谈降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问题,站在债务的角度,更清晰。

例如土地财政,就是土地的债务化。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要大建,要楼堂馆所路桥港,要体制工资,第一步就是用土地去借钱。

第一步不是直接卖地。基建、配套服务、区域内交易还很低,这个时候卖不上价。

先借一笔,把当地建设建设。架子好看了,再卖一部分。

但也只是卖一部分,同时还得继续拿土地、拿地方信用去借钱,好在当地搞更多眼花缭乱的建设。

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起码用地指标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整体收益,不能只借一波钱、价格只抬高一次,就把手上的土地全卖了。

要循环往复地“借钱——抬价——卖地——再借钱”,这样才能让手上越来越有限的土地,反而有越来越高的估价。

这就是一个以土地为载体的发债机制。

所以也别怪许带老板们高负债高周转搞出2万亿的坑,开发商和地方是这套机制的一体两面,都是自己人。


债,总是要有人还的。

谁还?你买房,你还,你是这个链条的终点。

把在地方、银行、开发商这几个有限个体中循环的庞大债务,切割分摊到数百万数千万个人身上。

巨额的少数个体债务,变成了海量打工人每月还房贷的稳定扣款,高风险瞬间成了低风险,垃圾债就成了优质债。

能稳定收钱的债务,其实已经不算债,而是优质的现金流资产。银行也很开心。

你看,精髓就在这:不要成为链条的终点。

那些早早就买房的人,能吃到地方抬价的红利,他们不算终点;眼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买房的人,他们很多人会成为这份债务的终点,握在手上十几二十年。


但这套玩法,基本上碾碎了低成本生活的可能。

16年提到一个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说人话就是拉低在医保、养老、公共教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如果能做到(或者做到一部分),那低成本生活还真有希望。上海城乡养老金最低1300元一个月,如果你老家也能发到500元一个月,你老家的老年人一定更敢花钱。

但在土地财政抬价的压力下,基本公共服务不可能做到均等化。

因为要想让土地呈现价格上的差异,那就必然会产生公共服务的不均等集中,不然土地的溢价从哪来?

房价不仅吃掉了打工人的工资剩余,实际上还吃掉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回到债务上。

以前债不用还,整个循环的终点处挤满了人,债可以停留在账面上,大家赚利息和房贷。

但现在终点处人越来越少。11月的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2.3%,前11个月前100房企的销售额下降了42.1%。

住宅出让金降幅32.1%,卖地收入又占地方综合财政的近50%。

终点处没人接盘了。

于是债就变回了债,债主要拿回现钱、不敢出借新钱。哪怕借也要拉高成本,要么是利率,要么是风控审批。

神州处处催还款,天下宴席总须散。

于是这场债务游戏的主角们——各地地方——开始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什么展期二十年、表演式复工、城投底价拿地,该来的都来了。

严控、松绑、全面取消限购、鼓励购房。房地产也是22年的经典发卡弯之一。

对购买第一套房的当然要大力支持,多少债务等着这些人去接。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发布于 2023-01-06 14:17・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王子君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