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表示「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透露了哪些信息?
- 7 个点赞 👍
很多大佬都预测了2023年的经济情况,很多人说会出现经济滞胀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市场消费活动减少,虽然供大于求,但是物价却上涨,我是比较支持这种观点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房地产绑架了经济,消费水平上不来,房子也卖不动,背不动债的居民、房企/城投甚至地级政府是越来越多。22年很多人听说或者体验到了企业裁员,小区和单位周围有多少商店倒闭和转让也都能感受到,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所以这就放开了,但即使23年三产能恢复正常,但需求端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收入不增长甚至失业,开不了源的情况下谁都知道要节流,前几个月的居民储蓄增长、以及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减少都在说明群众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对于市场来说悲观情绪是可怕的,因为这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所以即使现在放开了,即使三产能回归到21年的水平,群众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放开消费,一年的时间都够呛,更何况23年的经济不一定比22好到哪去。
而这都是前几年房地产的高歌猛进带来的恶果,但现在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现在上面明摆着了不想放弃房
查看全文>>
刘大强 - 161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青城山下曾阿牛 - 1439 个点赞 👍
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最近我有一个天衣无缝的想法
居民可以参考遵义城投模式,贷款前十年不付利息,只还本金;十年后还能申请展期十年,只付利息不还本金。
这不比你那大力支持更实在~
发布于 2023-01-06 08: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书文呀 - 1085 个点赞 👍
他急了,他急了,他急了
现在公开降息,降首付,再加上前段时间各大城市取消限购,等于手里有个10几20万就能上车的时代又回来了。
不同的是,此前那个时代欣欣向荣,人矿鼎沸,人们对未来预期极度自信。
而现在呢,从应检尽检,到应阳尽阳,再到现在应买尽买,步子夸的实在有点大。
再加上失业,少子,人们对未来预期普遍很弱,现在除了真刚需,谁还会买呢?买了以后还会有谁接盘呢?
更关键的是,上面宁可降息也不降价。这对首套房群体来说是个好消息吗?并不是。
现在只是用金融杠杆将购房人群差异化,让还没有背上债务负担的小白们赶紧背房贷。背上了您才是矿呀。
未来这套房子买了,万一出现个失业,生病,意外,别说房贷能不能还得起,怕是到时候连这套房都要卖了。
可是当你想卖的时候,对手盘在哪里呢?
面对越来越稀疏的出生人口,面对一群躺平青年,您现在还不躺平,把自己二维化,还在积极进取买房买车。等二向铂砸过来的时候,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这三年我们见到了,即使关在家里手停口停,房贷这玩意也不能少还一天。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以及后面多轮复发,没想到倒下去的除了体弱多病的老人,还有对自己身体迷之自信的青壮。
明天会发生什么,谁又知道,现在贷款再便宜,它也只是一个套。
因为支撑房价长期上涨的基础没有了,现在有的只有水,22年新增的17万亿居民存款。
现在知道为什么只降首套刚需,不降存量了吧?
因为这17万亿真的从金融空转中,流向地产,这不是古人说的水到渠成,而是滔天洪水,其水位之高,足以将美帝从这一轮危机完全救出,并刺激美帝继续下一个十年的超级繁荣。
那么对于我们呢?我们只能看到房价快速到顶,然后大厦崩塌,我们要用失去的30年,偿还过去十年吸食房毒的偿债。
这无疑像看着30秒倒计时的时牌拆炸弹,一边是经济低迷,一边是房地产暴雷,要在中间闪转腾挪,太难了。
可是造成现在的局面是15年16年埋下的雷,15、16大雷又是09年生产。环环相套,却又环环套牢。
现在我们的房产就像是一个二阳的王重阳,马上面临的是三阳开泰。
我们的身子骨还能熬过三阳吗?谁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现在应该休养生息,不要再以身试阳了。
常识告诉我们,当一件商品卖不动的时候,供过于求的时候,降价销售才是硬道理。
而不是降息托市,托是托不住的。
编辑于 2023-01-06 07:59・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逸杯二锅头 - 519 个点赞 👍
谢邀。
降首付比,那是刺激你加杠杆;
降利率,那是让银行们少赚点。
独独不敢谈降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问题,站在债务的角度,更清晰。
例如土地财政,就是土地的债务化。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要大建,要楼堂馆所路桥港,要体制工资,第一步就是用土地去借钱。
第一步不是直接卖地。基建、配套服务、区域内交易还很低,这个时候卖不上价。
先借一笔,把当地建设建设。架子好看了,再卖一部分。
但也只是卖一部分,同时还得继续拿土地、拿地方信用去借钱,好在当地搞更多眼花缭乱的建设。
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起码用地指标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整体收益,不能只借一波钱、价格只抬高一次,就把手上的土地全卖了。
要循环往复地“借钱——抬价——卖地——再借钱”,这样才能让手上越来越有限的土地,反而有越来越高的估价。
这就是一个以土地为载体的发债机制。
所以也别怪许带老板们高负债高周转搞出2万亿的坑,开发商和地方是这套机制的一体两面,都是自己人。
债,总是要有人还的。
谁还?你买房,你还,你是这个链条的终点。
把在地方、银行、开发商这几个有限个体中循环的庞大债务,切割分摊到数百万数千万个人身上。
巨额的少数个体债务,变成了海量打工人每月还房贷的稳定扣款,高风险瞬间成了低风险,垃圾债就成了优质债。
能稳定收钱的债务,其实已经不算债,而是优质的现金流资产。银行也很开心。
你看,精髓就在这:不要成为链条的终点。
那些早早就买房的人,能吃到地方抬价的红利,他们不算终点;眼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买房的人,他们很多人会成为这份债务的终点,握在手上十几二十年。
但这套玩法,基本上碾碎了低成本生活的可能。
16年提到一个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说人话就是拉低在医保、养老、公共教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如果能做到(或者做到一部分),那低成本生活还真有希望。上海城乡养老金最低1300元一个月,如果你老家也能发到500元一个月,你老家的老年人一定更敢花钱。
但在土地财政抬价的压力下,基本公共服务不可能做到均等化。
因为要想让土地呈现价格上的差异,那就必然会产生公共服务的不均等集中,不然土地的溢价从哪来?
房价不仅吃掉了打工人的工资剩余,实际上还吃掉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回到债务上。
以前债不用还,整个循环的终点处挤满了人,债可以停留在账面上,大家赚利息和房贷。
但现在终点处人越来越少。11月的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2.3%,前11个月前100房企的销售额下降了42.1%。
住宅出让金降幅32.1%,卖地收入又占地方综合财政的近50%。
终点处没人接盘了。
于是债就变回了债,债主要拿回现钱、不敢出借新钱。哪怕借也要拉高成本,要么是利率,要么是风控审批。
神州处处催还款,天下宴席总须散。
于是这场债务游戏的主角们——各地地方——开始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什么展期二十年、表演式复工、城投底价拿地,该来的都来了。
严控、松绑、全面取消限购、鼓励购房。房地产也是22年的经典发卡弯之一。
对购买第一套房的当然要大力支持,多少债务等着这些人去接。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发布于 2023-01-06 14:17・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王子君 - 378 个点赞 👍
不给展期0利息,不给对等的遵义权利,我看不到大力支持的诚意,是不是想好了再来大力支持支持。
发布于 2023-01-06 09:21・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麦高清芬 - 23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克丹 - 8 个点赞 👍
在疫情以前我认为房价的跌幅在30-50%,就疫情这3年,我基本可以确定了,中国的房价跌幅在70-90%,甚至有的区域房价直接归0,我说的不是接近于0,而是实实在在的0!
在房价崩盘以后,政府为了维持国内稳定,可能会采用非常激进的方式,大幅度的开源节流以应对外部压力,说直白点就是竭泽而渔的财富掠夺,否则中国不可能摆脱经济周期律。
发布于 2023-01-06 20:26・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Timestrider - 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睿智知乎 - 4 个点赞 👍
把重新打“房地产牌”,大力支持房地产开发说得如此清新脱俗、不露痕迹的,这一番语言的组织能力,不是一般的令人拍案叫绝。
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民,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由此可见一斑。
看样子,咱这两年拥有一套房的梦想即将成真,有一些小激动。
明天起,开始更加努力攒钱了。
即便瘦成一弯新月,衣带渐宽,也要牢牢的把握机会,
感恩!
发布于 2023-01-06 03:0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無何有之鄉 - 4 个点赞 👍
咱们面对这么个奇葩的问题
有钱人想买,但是他不会只买一套,这才是真正能接债的人
没钱人不想买,他只想买一套,但是他们买不起,也还不起我觉得你还是反过来吧,
对购买三套以上的大力支持,这样真正有钱的人,才敢玩命花钱
而买第一套的,基本都是穷光蛋,买不买得起都别理他们
这样你这债就有人接了麻烦管理的人了解下客观现实
国内大部分财富,其实集中在少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手上
而不是集中在普通平民手上
找穷光蛋接盘,本末倒置了啊但是他们自己其实可能也知道,他们更明白这样做导致的结果
先富带动后富已经失败了,既得利益者的肉割不得
当富豪囤积居奇,后面发展就得看某史书了
所以只能咬牙霍霍向更穷困的人。编辑于 2023-01-07 09:02・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Anonymous-Blackhand - 3 个点赞 👍
很多大佬都预测了2023年的经济情况,很多人说会出现经济滞胀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市场消费活动减少,虽然供大于求,但是物价却上涨,我是比较支持这种观点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房地产绑架了经济,消费水平上不来,房子也卖不动,背不动债的居民、房企/城投甚至地级政府是越来越多。22年很多人听说或者体验到了企业裁员,小区和单位周围有多少商店倒闭和转让也都能感受到,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所以这就放开了,但即使23年三产能恢复正常,但需求端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收入不增长甚至失业,开不了源的情况下谁都知道要节流,前几个月的居民储蓄增长、以及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减少都在说明群众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对于市场来说悲观情绪是可怕的,因为这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所以即使现在放开了,即使三产能回归到21年的水平,群众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放开消费,一年的时间都够呛,更何况23年的经济不一定比22好到哪去。
而这都是前几年房地产的高歌猛进带来的恶果,但现在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现在上面明摆着了不想放弃房地产,不想让泡沫硬着陆。
软着陆也不是不行,但是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用时间把泡沫消化掉,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好在咱们与美国日本等一众资本主义不一样,咱们群众的优点就是能忍,如果能忍个10年到20年,像遵义城投的债务展期一样,这泡沫也就化解了。
但上面所说的是最理想的结果,还有一个风险需要注意,就是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影响能有多大,如果政策利好能让足够的刚需接盘当下萎靡的房地产,那就可以实现用漫长的时间和痛苦去消化当下的问题;如果政策扳不过市场反应,那还是会迎来房地产的硬着陆,紧接着就是全面性的社会危机,很多人没见过的那种
编辑于 2023-01-06 18:2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小刘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1 个点赞 👍
现在就是个恶性循环吧
地方ZF 除了卖地 其余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方法/方式一个不会
地方城投的债务一堆
最后还是捡起那个尿壶
说 大力支持
仅此而已
A 你敢把地卖稍微便宜那么一丢丢吗?
B 监管变严格 盖一个 不要烂尾一个 甚至预售制趁机改革下 现房交付 彻底市场化 让好的房子排着队买 不好的就是卖不出去
C 别那么多套路 少一些口号 行不?
发布于 2023-01-06 21: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徐凤年和小地瓜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我又回来了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对酒当歌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被子爱枕头 - 1 个点赞 👍
这个政策应该变成固定政策,支持第一次购房者,是对后来者实际上的不公平的一种对冲政策。
国外比如加拿大,对初次购房者也是有所得税减免,甚至少量直接现金补贴的。
这些可以学起来,特别是生养小孩的所得税,社会福利支持,都要快速推出。想当年,我需要养一大家子,同事孩子上大学了,我俩交一样的税,我的钱根本不够花,同事的钱不知道咋花。
提振内需不能停留在口号阶段。
编辑于 2023-01-07 03:41・IP 属地加拿大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中一(MiddleOne)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托你的福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中发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江南 - 0 个点赞 👍
挺好的,前天刚在武汉贷的款,利率4.1,这个新闻一出来,银行就打电话说继续按3.9利率执行。
要知道在2022年2月的时候利率还是5.8啊,一年直降两个点,前几年买房的妥妥大怨种,而且降的是加点,未来就算加息,涨lpr也不慌了。
不过看这节奏今年还要继续降,说不定直接干到3.5了。
编辑于 2023-01-06 15:32・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野比大雄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DDD SSS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石头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星海 - 0 个点赞 👍
注意是第一套,这和之前一直强调的“房子是用来住的”是一个意思。
另外,这是一剂调理调养身体的方子,是用来调理阴阳,休养生息的,可不是什么大还丹或者其他猛补的药方。
发布于 2023-01-06 21:19・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马南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宝你是我的安慕希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佐佑生活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标签收集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Su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