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如何看待改名刘暖曦的刘鑫被多个网络平台禁言?

社会主义好青年
10个点赞 👍

民事案件

案件清晰,

责任明确,

判罚精准。

二审维持一审的最终判决,即刘暖曦向江歌求助,江歌也救助了她,从而两个人形成了救助和被救助的关系,而刘暖曦作为危险的引入者,没有保护好江歌的生命安全。法院最终判其过错赔偿40余万,并由于刘暖曦后续的言论,另罚20万精神补偿费

案件到这已经非常清晰明了,江刘的博弈无非是赌那一口气。那问题来了,社交平台封杀刘暖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我们是实行成文法的国家,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国家。

如果说舆论可以裹挟法律,并指导行为,那么法律就沦为了笑话。即使是刘暖曦行为恶心人,但法律并无规定被执行人不可以通过借贷或者民事赠予的方式偿还罚金。虽然法律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就这个事情而言,她行为恶心,我们可以谴责她,甚至骂她,但是多个平台不让她说话,我认为是不妥的。刘暖曦也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也并非刑事案件的主要罪犯。

舆论可以谴责一个人,批评一个人,但舆论不能大于法律强制执行一个人或者决定一个人。仅仅因为舆论,就倒戈相向,将民事案件提升到超越刑事案件的高度。

我虽同情江秋莲的遭遇,但我真不理解究竟是谁赋予了她封杀别人的权利?十几年后的凶手出狱之后,陈这个罪魁祸首岂不是要被株连九族

如果舆论可以做到这些,那么法律就失去了公信力。将来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在互联网上造舆论就可以了,到时候注定比打官司有用。


兄弟们愉快上网,谨慎评论,基本上所有的评论,我都没看见发的啥就被系统删除了。大概我也能猜到兄弟们说了一些啥。所以补充一部分内容,

我坚持认为凡事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然后才是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本质上是维持社会公序良俗的有力保障。作为受害者,有很多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起诉刘暖曦在网络上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要求法院阻止其行为或加罚等等),但是受害者如果通过舆论就可以裹挟法律,要求第三方去做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事情,那就是越过了那条线。

举个例子,U型锁事件的蔡洋,在出狱之后依旧有权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当然他的认知和十年的牢狱已经让他无法回归正常人生活了),法律惩罚了他,并给了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是法律保障。江歌案中,法律判罚了刘暖曦的过错,前后两罪并发,即使是刘暖曦后续的行为不当,也应该通过法律执行,而不是受害人靠舆论裹挟。

如果舆论>法律,则意味着以后的很多事情将没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舆论的方向则代表了正义,不同的观点会被淹没,被攻击,说是当代的文字狱都不为过。我相信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都同情江妈的遭遇,也希望她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她可以越过法律的边界,将舆论的作用无限放大。

编辑于 2023-01-06 12:34・IP 属地江苏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MrMarshall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