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嘉道50年其实清朝做对了很多事。
我不想点名,但我只能说,某些高赞答案,对真正能够决定清朝19世纪后半叶命运的嘉道50年,几乎就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答案跟历史上的嘉道时代,完全就是两个概念。此外,刻舟求剑(因为清初是A模式,清末是A模式,所以清中叶也是A模式,因为清初满族贵族没文化,所以清中叶、清末满族贵族也没文化,这种认知堪称清史研究中最智熄的一种思维方式)、以点带面、逻辑滑坡三大清史研究常见错误,某些高赞犯的一个不少,更有甚者,他们还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错误。
我认为这个问题问的是清朝为什么能熬过太平天国,而不是清朝为什么死在辛亥革命。正所谓你欠的债不一定是你借的,你种的果子也不一定轮到你自己吃。时间线还是要搞清楚的。
清朝能撑到1911年,是因为嘉庆道光统治的那50年做对了很多事,让白莲教没有彻底发酵,至少改善了一部分社会问题,让清朝在衰落几乎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在1800-1850这个时间段只是稳步下山,而非突然坠崖,让清朝撑过了太平天国这一关。
而清朝只撑到1911年,是因为清朝最后50年有很多事没做对,导致它想自救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是历史学界最新的罗威廉之问。
今天头疼,先说几件简单的:
0.(0-2是三个远因,与嘉道关系不大但也很重要)和很多对清史认知不全,动辄妖魔化清朝的认知不同,实际上清朝很在意自己的合法性地位。合法性高不高是一回事,标不标榜是另一回事。清朝康雍乾时代是反复标榜“得国最正”的,当然问题也不在于正不正,而是在于态度。此外“稽古右文”这句话虽然有政治因素,但清朝毕竟一直在搞大规模图书编纂工程,至少也给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找了份工作。从康熙日讲到古今图书集成,到数理精蕴和历象考成,再到乾隆主持修五礼通考,修医宗金鉴,修授时通考,康熙嘉庆编修全唐诗全唐文,当然也包括四库全书,总之至少搞了不少文治工作。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说,清朝对自己合法性问题毫不在意,这些事本可以不做。
总而言之,康雍乾是想让知识分子真心认同这个王朝的,你说清朝杀过人,可以,你说清朝一直带了一把刀,也可以,你说其实读书人也知道这把刀的存在,也可以。但康雍乾也是确实想让知识分子真心效忠这个王朝,这并不冲突。
而现实中,也确实有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包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厉鹗对辽史进行了整理,施国祁对金史进行了校勘,钱大昕补修元史氏族表和艺文志,魏源完成了元史新编,还有全金诗、元诗选等一系列总结金元文化的作品问世。
甚至有人提出金朝是正统的观点,那么乾隆是怎么回应的呢?乾隆认为……金朝不算正统,南宋虽然丢掉中原,但南宋也是正统,直到南宋灭亡正统才归于元朝。此外乾隆还正式确认了南朝陈的正统地位(历史上因为唐朝源于北周,长年以来都有正统在北周的观念),并认为1645年的弘光政权灭亡是清朝继承明朝正统的转折。换言之,清朝不仅积极加入了中原正统体系,甚至主流标榜的正统观,是最大限度有利于汉族王朝,削弱了未统一少族王朝地位的。
1.乾隆对程朱理学态度的转变,由于康熙和曾国藩的存在,很多人对清朝理学发展有错觉,认为程朱理学在清朝一直很强势,一直在压抑国民。但现实中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乾隆即位之初也是理学支持者,但就在乾隆初期,民间崛起了挑战理学的乾嘉汉学,而且在民间,汉学势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了江南学界的主流。而乾隆发现乾嘉汉学崛起之后,并未打压汉学,相反乾隆灵活调整了策略,一方面优待汉学新代表,同时自己也明确反对空言,标榜实学,另一方面又没有彻底废掉程朱理学的地位,此后几十年,理学逐渐衰落,汉学占了上风,理学派代表曾国藩在19世纪后期崛起,反倒是当时学派发展的一股“异数”(具体问题我回答过很多,不再详述),对新学派的招安避免了不稳定因素。
乾隆对汉学的肯定,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汉学派内部潜在的反抗意识(说句未必好听的,按乾隆后期某些荒唐文字狱的标准,戴震和钱大昕两个汉学领袖够乾隆杀一百次的,戴震批评理学儒佛不分,甚至用过“以彼族乱我族”这种比喻。钱大昕直书嘉定抗清战事,直书李成栋屠城。但二人最后都是善终)。
为啥我要这么说呢?看看对面波旁法国就知道了,启蒙运动开始针对的是谁?是法王室吗?不是的,他们最初针对的是教会,这个时候如果路易十五开始拉拢启蒙派,逐渐把教会力量削弱,至少标榜一下开明专制,或许根本不会有法革,因为启蒙派大多数人的政治诉求,就只是开明专制和反教会而已。但路易十五却继续维护教廷利益,一再动用密札逮捕启蒙派,坐实了恶人人设。结果就是启蒙派退潮之后,后进力量越来越激进,法革这个启蒙派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接受,甚至试图避免的结果,最后在启蒙派的弟子那里实现了。
2.不应否认乾隆修四库有政治因素,但总体而言,修四库全书,辑录永乐大典,这些决定是符合知识分子心中愿景的,只不过不是100%而已。而且修四库在当时也确实让很多长年被遗忘,甚至濒临失传的作品重见天日,至少大家知道上哪能找到这些濒危书,也可以通过四库总目了解都有什么书存在,这对于文化发展是很重要的。
3.罗威廉提到的“务实性退却”(个人一般表述为皇权退却),嘉庆亲政以后逐渐改变乾隆君主独大的态度,凡事强调与宰辅重臣合议,强调听取大臣意见。道光更进一步,直接就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跟古代宰相对比。(阮元去世后朝廷发布的悼词里就有“宰相需读书人”这种文字,可见道咸时代宰相已成为通用词语),这是极大程度满足了大臣参政心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满汉双轨制的存在,加上嘉道二帝都是成熟皇帝,这种皇权退却并未导致皇权衰微,嘉道在政治中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4.重用汉官,以嘉庆亲政后外放阮元为浙江巡抚为起点,嘉道二帝逐渐对有才能,能有效完成行政工作的汉官委以督抚要任。嘉庆亲政时汉民总督只有2人,巡抚满汉各半,但嘉庆末年汉民总督已经达到一半,巡抚里五分之四是汉民籍。道光时代大部分时间汉民总督在一半或以上,最多时占据四分之三,道光末年甚至只有1名满蒙巡抚。以上政策极大程度加强了汉官对清王朝的认同。
5.严格来说,嘉庆道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并无王安石张居正那种大手术,这样搞也有客观原因(当时能看到的改革议案大多都有其他弊端),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官场分裂(反例是北宋)同时至少到道光末年,清朝真的完成了一半海运改革和两淮盐运的改革工作。
6.和很多妖魔化清朝的认知不同,嘉道二帝对“官逼民反”有很强认知(至少他们总是说类似的话),嘉庆亲政后,对白莲教开始分化工作,只诛首犯,胁从不论,对海盗除了罪大恶极之辈、降而复叛之人,其他酌情招安(阮元就招安过好几伙人),道光时代张格尔之役,导火索是巴彦巴图杀良冒功,道光也毫不犹豫,即便巴彦巴图是战争中阵亡,也剥夺了他一切战死者待遇。
而且嘉道时代,但凡有民变爆发,朝廷也会搞一些补救措施。例如1800年左右的西南苗变,结束之后嘉庆开始大力在湘西开办义学,供苗民上学,后来逐渐给了苗民参与科举的待遇。1828年张格尔战争结束以后,道光对新疆驻防、伯克任免制度进行大规模调整,缓解了伯克选人不合格的问题,要不是后来太平天国战争,新疆未必会被阿古柏侵占。1832年的西南瑶民起义,直接导火索在于汉民和瑶民的土地矛盾,所以起义被平定以后,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坤就制定了不少章程,重新规范土地问题。1847年的云南回民战争,道光重新重用林则徐,最后林则徐至少在活着的时候看到了云南矛盾缓和。
7.嘉道二帝明显加强了督抚自主权,阮元、陶澍这种行政能力出众的督抚,即便在具体问题上与嘉庆道光有一定矛盾,嘉道二帝也选择了相信他们。而阮元对1813年江淮流民的安抚,让天理教失去了发展空间,阮元实际上是清朝平定天理教的幕后关键人物。阮元促进了广东文化发展,实为戊戌变法之滥觞,陶澍培养了湖南派,左宗棠和胡林翼都是陶澍姻亲。(当然这种自主权和咸丰以后有厘金那种还是有区别的。)
8.言论相对自由,嘉庆时代虽然也有洪亮吉这种不愉快的事情,但最后还是以嘉庆释放洪亮吉,公布其上疏告终,此后民间士人逐渐积极参与起现实政治。道光时代甚至形成了以经世派为代表的清朝清流团体。有所谓“三直四虎”之称。但清朝的满汉双轨制有保证了清朝中央不至于被清流绑架,清流能宣泄自己的不满,朝廷也没有因这种宣泄而失去什么。
总而言之,0-8的种种因素,已经让汉族地主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人和清王朝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太平天国出现之后,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都选择了和清王朝统一阵线,而且直到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军已经逐渐衰落,但清王朝内部却没有立刻分裂,远因在于康熙开始,知识分子至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地位满足。近因则是从嘉庆开始,知识分子已经逐渐在政治上有了话语权。但另一方面,这种对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的肯定与退让,其实并没有让清朝失去什么。
9.团练自嘉庆时代起就已出现,而咸丰面对太平天国选择了让文官回家自办团练,这才是后来湘军崛起的关键。嘉道时代的团练是民间绅士在办,跟曾国藩这种官员可没关系。
(有人说清朝灭太平天国靠洋人下场,显然是时间线混乱的结论。火烧圆明园的同时,曾国藩已经开始围困安庆,一年后安庆破城,这和咸丰托孤大致是同一时间点。安庆丢失意味着太平天国西线崩溃,再无力与湘军抗衡,而一年之后洋人才下场。只能说洋人下场加速了太平天国灭亡,但有没有洋人,太平天国灭亡都只是时间问题。)
(再补充一句,某些人心心念念的清末海关税,在1861这个时间节点其实只有400万,而且一鸦前清朝实际就有大约200万的海关税收了。而同时代清朝自己搞得厘金,在1860年代高达1300-1900万,换言之,清朝灭太平天国,主要的资金来源仍在国内。海关税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未来的洋务运动上,对平太平天国用处不大。至于厘金有什么弊端,这不是本条目的讨论重点。)
再说一遍,这个问题看似问清朝为什么在20世纪灭亡,实际问的是嘉道时代做对了什么。我主讲的也是嘉道,乾隆咸丰略讲一点而已。至于清朝怎么死在1911年而不是继续维持下去,这是由于晚清50年有些事没做好,就不在我讨论范围里面了。当然,清朝后期运气也不好,万一熬到一战还跑去跟德国结盟咋整?1911年灭亡也挺好的,所遗憾的无非是外蒙建省没完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