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版结论:有自知之明,该管的一定管,不该管的事一概不管,善于认输。
善于认输,这个听着是嘲讽,实际上在政治学里,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高贵品质
像秦朝灭亡,就是管得太多导致的,即:权力要触及的管理边界,超过了掌权者本身的能力,和当时的物质基础承载力。
汉朝的灭亡,就是管得太少导致的。即中央政权被地方诸侯架空。
两宋的灭亡,实际上都是不认输导致的。
北宋缺乏认输的智慧,把自己100多年根本就没有实控的燕云十六州,非要划入自己的地图。在已经实现宋辽百年和平的基础上,还要勾结金人,主动去灭已经是自己铁杆盟友的辽国。
你和你的盟友接壤,你的盟友和金人接壤。北宋主动去和金人合作,灭自己的盟友,除了道德上的问题,关键是消灭了辽国这个战略缓冲带,直接变成宋金对抗,自寻史路。
南宋的灭亡原因,比北宋还奇葩。因为北宋好歹和金人是陌生关系,金人也不是北宋扶持起来的。
但灭亡南宋的蒙古人,是南宋国家战略一手扶持的。南宋是公开通过对蒙古援助粮食和武器,扶持蒙古灭了金人。最后被蒙古人所灭。
明朝是一个登峰造极版的宋朝。宋朝只是对其他政权不认输。对自己国内的矛盾,还是很善于服软,团结地主官绅,来保持内部稳定的。
明朝是对谁都不认输,对于周边政权,坚决不和亲,结果被建州女真通过和亲,完成了对蒙古部族的整合统战。
对内矛盾,是坚决不合作,皇帝不和大臣合作,大臣也把和皇权合作视作耻辱;大臣之间各种党争,彼此不合作,对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是不合作。贴个告示,劝老百姓回家等史,不要出来危害社会治安。(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明朝在解决重大社会内外矛盾上,基本上都是强行来硬的。硬成了就续命,硬不成就史。自暴自弃自杀,也不给自己和太子一条后路,也不想去南京苟延残喘。
清朝和秦汉比,它的中央鸡犬更灵活,能鸡犬,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实在管不了 领域和地方,就换成皇权不下县,坚决依靠基层地主士绅统治。
像督抚互参案里,康熙一开始支持满人总督,后来发现江苏基层开始闹事,马上变成了支持汉人巡抚,给足了闹事的江苏科举考生的面子,丝毫不在乎自己脸面难看。
同理,乌石回部谋反案里,满清政府一开始是坚决镇压的态度,后来发现回部抵抗激烈,满人大臣和回部贵族矛盾太深,马上又斩杀了惹起事端的满人驻疆大臣,来搞统战。
这种务实的统治原则,到了后期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著名的太平天国造反,满清毫不犹豫就给汉人地主集团放权,允许汉人自己组建武装去对付太平天国。
到最后搞的汉人权臣曾国藩,手握重兵,又被汉人大臣拥戴的情况下,连想谋反的动机都没了。
而且最有趣的是,满清的灭亡,都很丝滑柔顺。它是在非亡不可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了退位让权,给自己更信赖,更没有清算自己动机的北方军政集团。
也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如果必须让位让权,我不搞两败俱伤的搏命,我让权给相对最不坏的那个。
明朝的权力策略是赢了会所嫩模,一切都是我的,我全要。输了的话,必须输光裤衩才离开赌桌。
满清的权力策略,有一种认输妥协的智慧,远超过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