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回答

为什么清朝可以撑到20世纪才灭亡?

匿名用户
128个点赞 👍

如果你对带清撑了296年(从新宾县那会算起),撑到了20世纪才完蛋就感觉不可理解的话,那证明你多少有点低估带清的统治机器的可靠性了…

而且说一个更惊悚的:

如果不是八旗腐化堕落的速度过于瞠目结舌句,按照满清前期统治者原本的设计来计算,这个296年都是打了大折扣的…

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清朝满洲系统做官很容易,上三旗可以做侍卫入仕,全体八旗都有机会从笔帖式入仕,再不济还能披甲当兵,这还不包含和汉族官员一致的荫职、赠官之类的…我们总关注八旗子弟提笼架鸟,捧角儿听戏,百无一用且无所事事,而忽略了按照前期统治者原本的设定,这帮熊人在给他们开的各类官学当中应该学点什么:

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这些专门给八旗子弟准备的官学里面,教的可不仅仅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他还要重点教授包括《皇舆全图》、《一统志》、《西域图志》及西方最前沿测绘技术为核心的地理类知识;包括《几何原本》(明代翻译刊印)、《同文算指》(明代翻译汇编刊印)、《数理精蕴》、《理堂算学记》为代表的前沿数学知识,甚至对于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也有所涉猎。

那我们简单说,如果八旗子弟没有堕落,他们能掌握的知识,绝非只读四书五经的汉族科举官员可比的。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就很喜欢引用圣人的话讲“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别管这句话本身是啥意思,但是这里就是统治阶级理解的那个意思),愚蠢的百姓和精明的统治者才便于统治,但是自古以来又无法回避圣人“教化百姓”的政府责任,所以不能让百姓目不识丁的愚蠢又是政府的责任。

但关键在于,百姓和统治阶级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民间讲学之风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很多理论知识根本就是民间先兴起的…外加一个科举选官,这套制度就是保证阶级流动的,明朝憋出来了必须以程朱理学观点答题的招数,就是为了统治阶级掌握最终释经权,结果中期开始就是一位内民间讲学之风导致了大把的王陆心学信徒上位…

所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帝国就一直在“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目标和“教化百姓”的责任之间纠结…

对带清来说,小族治大族,这个问题根本不能纠结,必须解决,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大元这种“下智上愚”混了不到100年就完犊子的例子可是活生生的在眼前…

带清是怎么探索“上智与下愚不移”具体措施的呢?就是我上面说那些,带清成功发现了带明留下来的一堆外加传教士持续输入的绝对实用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现代数学科学知识…这个问题就有解决方案了。

然后带清由于是小族治大族,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他无意之中点开了一项带明无论如何也不可做到的政治体系:

首先他有一个独立于基于科举的政治系统之外的基本盘,也就是满洲军事贵族集团。这个基本盘就可以保证皇帝的权力不受官僚系统的掣肘。而同时官僚系统也可以逼着这个基本盘只能向皇帝靠拢抱团取暖,但是,又不足以真正威胁基本盘的生存。

其次,利用这个基本盘,他可以在政治构架中全盘布局,上层建筑和关键岗位全部任用满洲贵族的前提下,还能保证科举上升通道的通畅。通过把握决策部门和关键节点,用少数人就可以完成有效统治。

简单说就是科举你该考的考,升官你该升的升,但是无论怎么样,最后说了算的还是满洲贵胄。而满洲贵胄就那么点人,他又不足以妨碍正常的科举秩序有效运行。

这一条相当具有欺骗性,和大元大元那种“下智上愚”还整的语言不通把绝大多数汉族地主隔绝在统治阶级之外最后翻车跑路完全不同,带清这一套操作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汉族地主阶级成员有一种“圣朝还是自己人,还是重视自己的”的错误认知。

而这项策略能够成功,基本全拜了小族治大族的特点,带明不是没有世袭的贵族,更不缺世袭的武勋将领,那带明怎么就做不到这种制衡呢?原因就在于,带明的这些世袭贵族和武勋将领,他们没有形成一个抱团的、能够掌握上层建筑贵族阶层,为什么没有这个阶层?因为黄巢把五姓七望这种贯穿帝国政治几千年的门阀给弄死完了…大明立国是吸取了大唐五姓七望垄断政治机构的教训的,皇帝不允许重新出现一个敢看不起自己的贵族阶层,那些保读圣贤书的科举出身的官员也不是书呆子,决不允许出现一个能骑在自己头上掣肘自己的阶层。皇帝堤防、官员挤兑,这帮世袭贵族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而且官僚系统还打出一张王牌:“非由科甲出,终不为美”,直接长时间PUA你,让你自己觉得接班丢人…这一来二去,皇帝强势的时候不用贵族集团自己单干,等皇帝不行了,也没有威望号召起一个新阶层了,那就只能靠太监了…

而带清就沾了这个光,他这个贵族集团是自己带进关的,跟官僚系统也跟不是一个系统,在接触到这帮官痞子之前人家已经完成抱团形成阶层了,因为已经形成了阶层掌握了上层建筑,你再PUA人家就不好使了…

再次,带清在收买地主阶级方面颇有建树…小族治大族,它本身既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没有足够的人员来进行全面治理,所以催生了上面所说的只掌握上层建筑和关键岗位的统治方式,而这种统治方式之下,他可以随意的向整个汉族地主阶级出让中下层权利(反正他自己也没有足够的人员进行中下层治理),来换取整个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而只出让权利是无法保证忠诚度的,胡萝卜还需要大棒。

而带清的体制就保证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族地主阶级根本没有染指武装力量以自立的机会…因为人家是满洲军事贵族集团的组成部分,不是你一个汉人能带得走的。只要汉族地主阶级无法染指武装力量,那么带清的大棒抡起来可就虎虎生威了,这个大棒就是我们熟知的文字狱…犯了文字狱,九死一生,不犯文字狱,鱼肉百姓…

而且文字狱这个事儿,他有一个核心奥义:

他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不能走正常的三堂会审司法程序…你犯没犯事儿,全凭皇帝圣裁…皇帝说你有事儿,维止也是重罪,皇帝说你没事儿,牛皮吹上天你也活的好好的,这就要求你必须老老实实听话才有可能免祸,真正做到“以圣人(皇帝)之心为心”。

这套制度说穿了很简单:只要你老老实实当狗,保证你升官发财地方人上人欺男霸女鱼肉百姓。

满清的统治机器真正做到了把民族和阶级矛盾充分搅拌混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有二心的奴才,挨的都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重铁拳…

正是在这种统治构架之下,起义者基本无法争取到有地方治理特权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为满清这套制度保证了你根本开不出更高的价格收买他们,这也就导致了吴三桂也只能利用民族矛盾显赫一时,而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甚至连稳定的大片根据地都没有…

这套制度的生命力甚至远远超过带清的生命,辛亥革命,革命党是学习到了全新的民族主义之后声势浩大的起义革命也不过是给国家换了一层皮,基层治理基本还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纵使中山先生一生奔走,也没有改变分毫。

真正破解这套制度,把这套制度送进垃圾堆,还要等到湖南走出来的师范生,他手里挥舞着阶级斗争和工农联盟的大棒,完成了对满清留下来的这套制度的致命一击。

而那个时候,距离满清灭亡都已经38年了…

编辑于 2024-11-26 17:36・IP 属地山东
师爷孙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