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闻要素太多了。
第一个要素。
爱尔兰铁路公司,Iarnród Éireann,名字里面虽然挂着一个公司两字,但是个标准的爱尔兰国企。
虽说不同国家的国企,对于员工要求不一样,现在很多国企也卷的厉害,但还是忍不住点出来一下。
第二个要素。
三天上班,两天居家远程办公,这其实是欧洲很多企业的常态了。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宜家,理论上说是瑞典公司,宜家自己也是这样宣传的。
但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神奇的基金股权控制和「慈善机构」布局,出于避税的需求,宜家实际上是个荷兰企业了。
然后在荷兰总部最近发生了一些小事情。
因为疫情,大家居家办公,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一周去个两次办公室,都已经是很给面子。
那这不能忍啊,领导层就发了一个邮件,让大家回去上班。
这邮件,就被员工,告到了工会。
工会说,丧心病狂啊,没有天理啊,压榨员工啊,惨无人道啊,谁家每个老人小孩,谁家每个宠物要照顾……
领导层立马表示,我这邮件啊,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建议,建议懂么。
于是,这邮件就不了了之了。
但想让人回办公室工作的心依然在的。
于是只有用软性的办法。
公司开始宣传,你看宜家的内部文化是,在一起,we are 伐木累,都是亲人们。
亲人那么久不见面,多不好。
这样,周五,我们弄成「带你家宠物上班日」。
有的员工就上套了,周五的时候还真带着宠物去。
哇,那还上个锤子的班,狗打架了,狗追猫了,荷兰猪到处乱跑了……
公司只有说,那周五就不是来工作的,大家是来社交,来娱乐,来撸猫撸狗的。
先把人叫回来再说,温水煮青蛙嘛。
说实话,这种连哄带骗的模式,好卑微,好向往啊。
第三个要素。
在企业管理里面,有个常见但很多人感触不深的玩儿法,就是养废。
这个废不是说员工能力上是废物,而是不需要你有产出,但也不想要你离开,需要你废物一样的存在。
这分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种操作。
新闻里面的这老哥,很明显是微观操作的结果。
他并不是因为公司清闲而起诉公司,也不是如同新闻标题里面说的上班太无聊而闹事儿。
真正的核心在于:无事可做。
邮箱里几乎没有一封与工作相关的邮件,也没有任何信息,同事对他更是避而不及。
这就是架空的意思。
所以老哥起诉公司的理由,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公司的惩罚和歧视。
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这叫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年90万拿着,摸鱼不挺好的么?
但这一年90万能拿多久,就说不准了。
如果公司管理层就希望树一个靶子,让别人知道「不听话」的后果,那这份职务还有存在的意义。
可惜日本现在都不聊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了,更何况爱尔兰。
边缘化的结果,很可能是溢出。
那中观操作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涉及到东方传统智慧了,占位子。
古代官场上会有这样的操作,自己想要扶持的人可能因为年龄或者资历问题还不够,但位子不能一直空着等他,竞争对手可能会觊觎,就先捧一个没什么背景的人上来,把位子占住了。
等到真正想要扶持的人够格了以后,再把这个占位子的人拉下来就行。
其实在现代企业里面类似的事情也不少。
尤其是在扩张新领域的时候,是先有组织构架再有业绩,还是先有业绩再有组织构架,往往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讨论。
这时候先撒一批年轻人出去,把框架搭起来,等到稳定了以后再来逐步替换。
这些撒出去的年轻人,当面可能说的是年轻有活力出去闯闯,实际上嘛,这些闯劲在公司级别的资源调度面前是很小的考量因素。
那宏观的就更有意思了。
在一些高科技或者新锐行业领域,有一种招聘模式,叫防御型招聘。
背后的原理是,这个市场上的专业人才就那么多,你多占了,别人就少占。
因此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很多大厂都会过度招聘,美其名曰,人才储备,实际上也有圈养的含义。
说白了就是把路都走了,让别人无路可走。
竞争对手理论上可以选用不那么好的人才,你毕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招过来养着嘛。
但这些不那么好的人才会降低企业发展的速度,不论是试错成本还是工作效率,在这个比速度的时代这就很关键。
所以这新闻能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么?
木有……
就是一个异域风情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