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舍得消费?你是不是对程序员这个物种有什么误解?
以为我们月薪几万,就该是出入米其林,手戴百达翡丽,周末开着911去山里劈弯的都市精英?
醒醒吧朋友,那是电视剧里的码农。现实中的码农月薪五万活得像月薪五千,最大的开销可能是贡献给了人体工学椅和机械键盘。
首先这不是钱不钱的事,是我智商不能受这委屈
假设你跟一个码农推销一款轻奢品牌的卫衣,卖3000块,说它“设计简约,剪裁精良,彰显品味”
他大脑里会条件反射跑起一个名为value_assessment.
py的程序:
# 输入:一件卫衣对象
# 价格:3000 元
class Hoodie:
def __init__(self, name, price, design_complexity, material, origin_country):
self.name = name
self.price = price
self.design_complexity = design_complexity # 'simple', 'moderate', 'complex'
self.material = material # e.g., '80% cotton, 20% polyester'
self.origin_country = origin_country # e.g., 'Vietnam'
def calculate_roi(item: Hoodie):
"""
一个极其严谨(并不)的智商税检测函数
"""
# 估算各项成本,充满了刻板印象和个人偏见
material_cost = 80.0 # 面料?不能再多了,给多了算我输
labor_cost = 50.0 # 越南工厂?人力成本忽略不计
# 设计费,用上了复杂的if-elif-else,显得很专业
if item.design_complexity == 'simple':
design_fee = 50.0 # 纯色加个小logo,给50都嫌多
elif item.design_complexity == 'moderate':
design_fee = 200.0
else:
design_fee = 500.0
# 核心算法:计算品牌溢价
brand_premium = item.price - material_cost - labor_cost - design_fee
# 阈值判断,溢价率超过70%直接判定为欺诈
if (brand_premium / item.price) > 0.7:
# 抛出一个严重异常,表示对智商的侮辱
raise ValueError("智商税警告:检测到大规模杀伤性营销武器!")
else:
return "嗯,价格还算合理,可以放入购物车考虑一下。"
# 实例化一件卫衣
luxury_hoodie = Hoodie(
name="某奢侈品牌空气感卫衣",
price=3000,
design_complexity='simple',
material='反正不值钱的混纺',
origin_country='Vietnam'
)
# 运行评估函数并捕获异常
try:
result = calculate_roi(luxury_hoodie)
print(result)
except ValueError as e:
# 打印出内心真实的咆哮
print(f"评估结果:{e}")
print("结论:花这钱?我疯了?!")
看明白了吗,这大致反映了程序员的购物心理
一件3000块的卫衣,有2370块是纯纯的品牌故事费,花钱买这个?
这不等于承认自己被消费主义洗脑吗?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跟Bug斗智斗勇,修复系统异常。结果到消费的时候,自己成了那个最大的漏洞?这叫奇耻大辱
所以,我们宁愿花8000块买一个配置拉满的显卡,也不愿意花3000块买件卫衣。因为显卡每一分钱都花在了性能上,花在了CUDA核心数和显存频率上,这叫“所见即所得”,叫“硬件诚实”
而那件卫衣,每一针每一线仿佛都在嘲笑我的判断力。
今天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明天“跑路”的绊脚石
做这行都知道码农的职业生涯不会非常长,饭碗不知道哪天就被人端了
科技行业哪有什么常青树?你今天写的代码,五年后就是一坨需要被优化的“技术债”
你稍微跑慢点,后面一堆刚毕业、能熬夜、要价还低的年轻人就把你挤下去了
35岁危机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焦虑话题,是每天都能听见的倒计时。
所以,我们攒钱不是为了理财,是为了续命
银行卡里的余额,那不是一串数字,那是我们的“血条”“蓝条”
这笔钱,是让你在996福报和ICU之间,能有选择“去TMD老子不干了”的勇气。
你花的每一笔大额消费,都是在消耗你的“血条”,都是在给你的“跑路计划”增加难度。爽是一时爽,但未来的安全感谁给你?梁静茹吗?
多巴胺?我们自己就能“编译”出来,谢谢
消费带来的那点多巴胺,太短暂,太肤浅,劲儿不够大!
你体验过花了一整天,把一个O(n²)的算法优化成O(n log n),看着系统CPU占用率从90%降到10%的快感吗?那感觉,就像给便秘了一个月的地球通了肠,整个世界都顺畅了
你体验过一个隐藏了三个月的Bug,在梦里突然有了灵感,半夜爬起来一行代码就给修复了的狂喜吗?那感觉,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刺激
你体验过自己写的App上线后,看到用户量从0涨到100万,在各大应用商店排名飙升的成就感吗?那感觉,就像自己亲手创造了一个生命,并在全世界开花结果
这些快乐,是创造的快乐,是掌控的快乐,是改变世界的快乐。
相比之下刷卡消费算什么?那是被动式快乐,是资本家设计好的一套程序,你只要输入金钱,就给你输出一点点短暂的多巴胺,和你刷抖音短视频差不多性质的而已
我们是写程序的人,怎么能沉迷于别人写的这么低级的快乐脚本
我们更喜欢自己动手,享受输出型的愉悦感
所以,别再问我们为啥不消费了
我们不是不消费,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一套逻辑,把有限的资源(金钱、精力),投入到我们认为ROI最高的地方——投资自己,投资未来,投资那种能让我们从心底里感到牛逼的创造性快乐
至于那些包包、手表、米其林……等我们哪天财务自由,把代码写烦了,或许会去体验一下
但估计到时候,我们最大的乐趣,可能也是自己写个程序,去分析哪家米其林餐厅的分子料理结构最稳定吧或者怎么用脚本买到最低价的限量xxx奢侈品吧,也比你们的消费愉悦感略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