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回答

清朝为何大臣称奴才?

独行者
4个点赞 👍

首先清朝的大臣不称自己奴才,也是称臣的。自称奴才的都是旗人,也有一些是因为长期和皇帝一起工作,有成绩以后抬入旗籍的,也会自称奴才。在雍正和乾隆的御批中都有纠正汉臣错称奴才的朱批。言语比较温和类似“此处应称臣”之类。

所以奴才还真不是谁都能当的。

其次奴才这个词来自满语包衣的意译。包衣一词更多的意思是家臣,当然你说演化出一些自贬身份的含义我觉得也是存在的。特别是是官场,为了套近乎和皇帝自称奴才,这还真不少见,不要脸的官哪朝哪代少了呢,比这脏的有的是。

另外千万不要以为奴才这种东西只有清朝有,清朝因为是满族政权,旗人中的精英进入政府,使得政府中存在的一套政务职务体系,同时还并存一套旗人带来的旗籍系统。比如出现过旗奴都做到知府,但是他直系上级牛录之类更高的旗人做手下的小官。彼此见面极其尴尬,所以干脆彼此回避。这种事清朝一朝都没有解决。

汉族蓄奴一直也是如此,带明一朝蓄奴成风,和包衣类似的称呼就是家生子,也就是至少在地主家当了两代奴才的人。

古代看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和标准和现代人完全不同。了解即可没必要上纲上线提高到民族性这样的高度,我觉得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在炒作民族对立。如今满族人已经彻底融入中华民族,整天还炒作满汉有别,大清如何如何不是中国政权。其实这些人的算盘不就是,先否定大清,再否定对某些敏感地区历史统治地位么?聪明的知友应该能看懂吧

编辑于 2022-12-12 21:41・IP 属地湖北
一智杂谈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