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类问题下就没“菌迷”跑来“科普”“马克沁之后无人海”、“人海战术机枪随便杀所以苏军/PVA[1]没有人海战术”了。
说到底,这类言论都可以归类到“数字撕逼学”的范畴里。你一定要抓着这个人或者那个人的一句话满地打滚说“他说他说了!”、“就是这么多就是这么多!”也可以,但看多了各种材料就知道,抠着一言半语打滚属实没什么意思,因为要撕逼谁都能找出一堆“权威材料”。
一个经典案例是PVA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的回忆录《在PVA司令部的岁月里》序言提到“几十万PVA烈士”云云。而PVA烈士名单经过多次补充,加上了各种有的没的,到2014年公布的最新的数字也不过是197653人。而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中说到“几十”至少指的也是三十以上,于是在一些人那里这自然就成了PVA隐瞒伤亡的“铁证”。
类似的还有,前些年果粉盛行的时候很流行一个概念叫“320万烈士”,认为国军“牺牲”了320万人被遗忘了云云。其实不说统计准确度的问题,军政部那张表格记录的很清楚,320万是“伤亡”,其中“死亡”不过是188万。
当然不单是概念的误用,数字上顺口直接夸大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里就直接说“对芬兰战争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

说到底,“死亡”(death),“伤亡”(casualties)、“损失”(loss)本来就是非常容易被误用的概念,非专业人士用错太正常了。哪怕是数字本身,又有多大意义呢?不如说在表达特定目的的时候夸大点才好,比如强调乌克兰的牺牲、强调欧美应该多给点援助、人民应该忍受经济上的损失,那数字扯的越高自然是越好。就像我们谈到抗日战争会说我国“伤亡”3500万人——为什么是“伤亡”?因为要把数字往高里说,强调我国军民的付出。
参考
- ^People's Volunteer Army
发布于 2022-12-01 13:52・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