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不是编的,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挺值得提倡的。很多父母不但不会安抚孩子的情绪,反而肆意的拿孩子发泄情绪,给很多人造成了童年创伤,这也是这个话题引起这么多讨论的原因。
小时候我妈给我买了一个叶儿粑,我没拿稳掉地上了。我妈立刻开始骂:“背时!”我一下子愣在当场,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个卖东西的安慰了我妈,说“小孩子嘛,没事。”然后又装了一个塞在我手里,说不要钱,嬢嬢给你吃的。我妈不好意思,硬把钱塞给了人家。然后我就拿着那个叶儿粑,咬了一口却咽不下去,眼泪流了一路。
有一次生病了,又发烧又吐,老师让我提前回家。下了公交车要坐一段三轮车,一般来说是四块钱,有时候讲讲价三块钱也可以。我终于到家了,她发现我给了四块钱,也不管我为什么提前回家,追着骂我不知道好歹,我进屋躺床上她还在骂。
这种事情不计其数。
直到前几年,一天我开车错过了一个路口,我妈骂了我一路。其实我们出门早,错过一个路口最多多花五分钟,什么事情都不耽误。但是她骂得我当时真想一踩油门跟前面的车撞上去(前车何其无辜)。
当我意识到我的冲动之后,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把车停到路边,让她坐到后排,很严肃的跟她说,你可以玩手机可以睡觉,不准再说话了。
我三十多岁了,终于敢跟我妈起正面冲突了。
学心理治疗的时候,一开始我在做自我体验的时候一提这些事就哭,过了很久才好一些。
所以看到这个新闻我能没有感触吗?我的来访者里面,有很多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可以说是挺普遍的现象。
很多回答都证明这个新闻是编的,编的不代表没有意义啊,自媒体很准确的抓住了大家的敏感点,引起了一波讨论也许可以提醒一些人注意对待孩子的方式。
最近看到一句话,是说“那些没有将你打倒的童年创伤不会使你变得强大,反而会让你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怪怪的”。
对于我来说,这些记忆对我的影响就是对批评指责极其敏感,有时候人家说的是对的,我的第一反应也几乎是战斗状态。
讨论创伤的意义不是揭人伤疤或者自揭伤疤,而是反省然后修正。
当我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他犯了什么错误,我第一句话就是“没事。”当然,我不至于过度补偿到完全不当回事,只是容错率大了很多。
父母养育孩子,除了提供物质以外,还需要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让孩子在抱持的环境中长大,让他们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这样的孩子才是自信的,才是有力量的。
中国的父母在提供物质支持的时候是不遗余力的,但往往忽略了情感支持,甚至在情感方面,他们自己都是些嗷嗷待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