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回答

3岁为什么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营养师唐默
6个点赞 👍

亲密的人际关系一定是有情绪的,快乐和伤心,爱和恨,骄傲和羞愧…。婴幼儿在和父母、亲人、朋友的交往中才有机会观察别人是如何处理情绪和情感,以及自己的情绪是怎样影响他人的。

人为什么会如此焦虑压抑?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学会如何疏导情绪,处理情绪,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就是情绪处理问题。在生活工作中,面对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长久以来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最终会导致心理问题。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能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能够自然的表现正面情绪或者负面情绪,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是快乐的,健康的。

人类天生就会有情绪:发怒、害怕、高兴。这些情绪是自然表露的,不需要学习。而且,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会自己学习情绪,大约一周岁以后,幼儿的情绪因学习和社会化而改变,他们开始出现内疚、骄傲、羞愧、难堪,各种情绪交汇融合在一起,恐惧和愤怒的同时出现,在和成人的交往中,幼儿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希望他人特别是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

人的思维模式为什么会如此不同?为什么有些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会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而有些人则刚好相反?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婴幼儿阶段的时候,接受和观察到的他人处理情绪问题上的信息差异。

在最初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他们感知到自己亲密关系的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积极的,乐观的,遇到挫折能很快吸取教训,疏导负面情绪,那么,他们所建构的思维模式自然是积极向上的,人类的思维模式从一出生就开始搭建,古人云“三岁看到老”,反应了古人识人的一种智慧。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启蒙老师,要培养一个内心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

理解并认同孩子的负面情绪,积极分享孩子快乐的情绪。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父母的积极倾听和分享,都能让孩子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鼓励孩子谈论情绪。

婴幼儿对情绪的理解从社会交往中习得,他们很早就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天黑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会感到害怕,这时候,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的胆小,要鼓励孩子和自己情绪对话,和孩子自然的谈论情绪。

例如不少父母避免和孩子谈论生死,谈到生会不好意思,谈论死又怕孩子受到伤害。对于这类问题,能不谈最好不谈,能避开就避开,觉得这是在保护孩子。

幼儿对生和死的认知远比父母想象的要早,到了幼儿园中班,大部分孩子就已经知道,生命是存在着生和死的,他们对生充满好奇,对死感到害怕。所以并不是说不谈就可以避免他们的提问,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有生命,生命就是一个花开花落的过程,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

三.观察并理解他人的情绪。

幼儿不仅体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在思考情绪,他们试图理解自己参与到他人的情绪中去意味着什么,并建构自己处理情绪的思维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知道情绪不仅是外在的,也可以表现在内在的情感状态。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有好坏之分的,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中要让孩子在观察他人的情绪处理过程中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学会控制、转移、修正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让孩子学会通过向父母求助,和教育者交流的方法,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非常重要!婴幼儿情绪处理的能力首先从父母那里习得,心理健康的孩子,必定从父母和亲人那里学会了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分享孩子的快乐,疏导孩子的焦虑,经常和孩子进行情绪对话,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情绪处理机制,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知乎亲子

发布于 2023-01-21 13:31・IP 属地浙江
徐芃老师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