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问题要看到事物后面的运行逻辑。
一旦我们看透这背后的逻辑,就能发现,特斯拉必须降价,而比亚迪则必须涨价。
特斯拉当然有充足的降价空间,但这只是它降价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它降价的原因。只要能卖得出去,没有哪个公司会嫌利润太高赚得太多不是。
它降价的几乎唯一的原动力是:
特斯拉的订单池快要清空了!
如果没有比亚迪的存在,这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交货时间快,甚至可以现货销售,本来就有利于提升客户的购车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所有潜在客户,这是好事。
但是,不行啊。
因为有比亚迪这个强劲对手,特斯拉必须维持”供不应求“的表象。
我的销量可以比比亚迪少,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只要我的手里还有积压订单,我就可以宣称我销量少是因为产能不足。
特斯拉和比亚迪都供不应求,但我的利润更高,全球销量更高,马大嘴就可以底气十足地说特斯拉比比亚迪逼格更高、更有前景。
至于谁手握的未交货订单多,就没那么重要了,反正这也没公开数据不是。
但如果一旦特斯拉的订单池空了,全部现货销售呢?
销量本身就比别人少,现在人家积压大量的订单,你还积压着车卖不出去?
那只要是智商在线的车主,都知道特斯拉不好卖了,这会失去大量不是那么铁的特粉准车主的。
反之,如果降价,可以吸引一部分想买比亚迪不得的车主,彼消我涨,这生意当然得做。反正特斯拉有的是降价空间。
综上,马斯克只是头脑没发昏,特斯拉肯定会降价,现在降了,明年可能还会降。
毕竟在市场的快速上升期,抢占市场是第一位的,品牌建设(逼格维持)得往后靠靠。
再说比亚迪。
它手里积压的订单太多了!
很多客户订单下了半年甚至快一年都提不到车,这其实很影响准车主的心情体验的。
手握50万辆订单,就相当于制造了50个怨妇。
而这50万个怨妇,可能还会劝退另外50万个有意向买比亚迪的购车者。
过多的积压订单,会影响明年的汽车销量,不是好事。而恰恰明年是比亚迪产能大爆发时期,如果到时产能上来了,订单却下去了,这是不是比亚迪的噩梦?
弄不好,说不定短期内能从积压50万订单转变成积压50万辆现车。
比亚迪处在品牌上升期,品牌力和客户忠诚度还不够稳定。这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势”,势头如果下去了,可能一切都变了。
所以得悠着点,走出慢牛才是最理想的。
提价就是适当降低当前热度的最好办法。
而新能源补贴的取消,刚好给了比亚迪一个涨价的契机。
我不认同比亚迪因为利润低必须涨价的说法。
我个人认为,如果需要,比亚迪甚至还有一定的降价空间。
首先,现在比亚迪的很多车型价格并不低,是可以挤出利润空间来的。比亚迪财报显示的利润不高,但上市公司的利润其实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我们看到的利润,很可能是在合法的范围内调整过的。比如增加计提损失准备金,提前支出本来可以下年支出的各种费用,加大研发投入等等。
还有很多不那么好公开的手段,比如通过价格操控在产业链关联公司间分配利润,我不是说比亚迪这么干了,但确实有很多公司这么干。
如果必须降价来开拓市场,我认为比亚迪一定能挤出利润空间的。
其次,比亚迪也不怕短期亏损,它有很多渠道进行融资。包括银行贷款、股市融资、战略投资等。比亚迪这样的风头正健的当红公司,不愁搞不到钱的。
总之一句话,补贴取消,比亚迪不是必须涨价的。
但如果涨价有好处,那这就是很好的契机。
现在适当涨价的好处很多:
可以打消一些非铁粉的购车念头,缩短排队时间,提升铁粉的购车体验。
而到明年,产能大幅提升的时候,手上的订单池是肯定会逐渐减少的。如果到时销量仍然大于产能,就不必降价。
但是,如果如果订单池快空了,就必须通过降价等手段,补充新的订单。
和特斯拉一样,在大幅增扩产能的时期,订单池是一定一一定要不能空的。
我可以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交货都行,但不能积压着现货等着卖。
那是非常危险的。
一旦到了那个时刻,现在涨的价格,就是那时的降价空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挑战者比亚迪来说,越是这样销量飙升的高光时刻,越要为明后年可能的销量下滑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