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学业的压力,中考高考的压力,同学人际交往压力,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焦虑,所有这些往往得不到化解和释放,而父母却还是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讲一些大道理,孩子能不心烦么。
另外就是评价系统单一,缺乏多元化评价体系,学习为王,每天学习常常宅在家里,在大自然里无忧无虑的玩耍少,与同龄人交流沟通少,导致抑郁,焦虑和各种精神疾病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了百十来倍。
不能拿父母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套用在现在孩子身上,因为时代变了!
家长或老师作为过来人,首先是真诚的爱,其次是懂得中学生的心理,能否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观察和思考问题,观察和看待世界,和孩子交朋友,把孩子当成同学和玩伴,做好朋友也可以。
不指责,不评论,不讲任何大道理。只是倾听和接纳即可。
当他和你说事的时候,不要急于评论和指导,耐心倾听即可,关注关心的倾听,讲到动情的时候可以抱一抱或拍拍肩膀想办法共情。不要急于给予指导或做出你的评论。
可以问问孩子,这个问题你准备如何处理,你会发现孩子懂的不比你少,处理方案甚至比你还好,这时候鼓励和赞美即可。
咱们家长可以做一些确实能帮助他的具体的事,比如找机会增加与同龄人的接触和玩耍,找一个他喜欢的兴趣班让他参加,在人际交往中他自然而然就会学到很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想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们都是顺其自然的户外玩耍和成长,没有整天的有人管理学习,不也是挺好的么?
想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们有充分的自由,多子女家庭孩子们有自由更能放飞自我了。孩子们的自由导致孩子们的精神特别有盼头,一根冰棍,一瓶汽水,一把木制的自己做的玩具,一个自己纸壳叠的风筝,一个自己抓的青蛙或鸟,一件新衣服,一顿好饭,有太多的希望和乐趣。现在的孩子学习多,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啊!
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把自己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容易使孩子厌学或抑郁。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有问题,原件就没有问题么?
接纳、包容,民主、阳光、支持、陪伴、顺其自然的与孩子相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