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打即骂”会根据频率进行划分,如果是毫无理由,或为了一点小事就发作,基本表明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对于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的理解是“上—下”,“对—错”和“供—需”
这样的家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被类似对待过,也可能是这种模式的利益既得者,所以并不觉得这种模式有任何问题,在惯性(无意识)下,采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家长本人其实是缺乏独立的个人意识的,所以往往用能力衍生出的权力来判断自己的权利。(也可以是把职场的逻辑错用到了家庭中)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需要有意识辨别出这种模式,不要把这种模式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也不要以此去纠结父母爱不爱自己(因为有时父母自己都不知道爱是什么...)
“非打即骂”的频率不高,孩子也确实犯了错,但无论什么情况下,家长只有“打&骂”的方式
- 对于好坏有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容易根据自己的判断下结论,而不考虑其它可能性)
- 反应型(孩子有什么话说得不顺意,情绪就上来了)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在不违反个人原则或有其它可行方案的情况下,尽量避开引发家长情绪的可能;如果家长开打,不要配合(容易让家长以为自己的方式没问题),转移家长注意力或先撤,等家长冷静下来,如果家长自己没想通,孩子觉得该澄清的事情就澄清。
有时从同样的家庭环境出来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孩子除了早年受环境影响很大,因为是具象思维(看到什么就直接诠释)而没有抽象思维(分析,推理等...)后期对于人的理解,和孩子的性格,思考方式都有关系。
父母是陪孩子走的人,所以父母是把孩子当宠物还是当孩子,决定了孩子是好走点或难走点,但如果孩子本人自己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反过来影响父母也是未尝不可的。
发布于 2022-11-24 16:57・IP 属地湖北